本书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的教材。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内容,总论部分介绍了中药药性与中药药理,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以及中药新药药理和毒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各论部分分别对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淤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等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重点突出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内容上吸收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内容取舍、结构体系、写作方法等方面,针对成人特点,强调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书实用性强,重点突出,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自学考试应试人员、广大中医药专业工作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的学习参考书。				
			
			
			
						
				样章试读
			
			
			
			
				 				
			
			
				 				
			
								 
	 
 
				
    
     
      目录
      
        - 总序
 编写说明
 总论
 1 概论
 1.1中药药理学学科简介
 1.2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1.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2 中药标淮化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及其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
 2.1中药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
 2.2中药现代化的现状与展望
 2.3中药药理学与中药标准化、中药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3 中药传统理论现代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3.1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3.2中药配伍理论的现代研究
 3.3中药安全性的现代研究
 4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4.1药物因素
 4.2机体状况的影响
 4.3环境影响
 5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
 5.1有关概念简介
 5.2有关要求简介
 各论
 6 解表药
 6.1麻黄
 6.2桂枝
 6.3柴胡
 7 清热药
 7.1黄芩
 7.2黄连
 7.3金银花
 7.4生地黄
 7.5苦参
 7.6知母
 8 泻下药
 8.1大黄
 8.2芒硝
 9 祛风湿药
 9.1秦艽
 9.2防己
 10 利水渗湿药
 10.1茯苓
 10.2猪苓
 10.3泽泻
 11 温里药
 11.1附子(附乌头)
 11.2肉桂
 12 理气药
 12.1枳实与枳壳
 12.2香附
 12.3陈皮
 12.4厚朴
 13 止血药
 13.1三七
 14 活血化瘀药
 14.1丹参
 14.2川芎
 14.3延胡索
 14.4红花
 14.5桃仁
 15 化痰、止咳、平喘药
 15.1桔梗
 15.2浙贝母
 15.3川贝母
 15.4半夏
 16 安神药
 16.1酸枣仁
 16.2远志
 17 平肝息风药
 17.1天麻
 17.2牛黄
 18 补虚药
 18.1人参
 18.2党参
 18.3黄芪
 18.4甘草
 18.5当归
 18.6冬虫夏草
 18.7枸杞子
 18.8白芍
 18.9何首乌
 19 消化药、开窍药、收涩药及其他药
 19.1消食药
 19.1.1山楂
 19.1.2麦芽
 19.2开窍药
 19.2.1麝香
 19.2.2石菖蒲
 19.3收涩药
 19.3.1五味子
 19.3.2山茱萸
 19.4其他药
 19.4.1大蒜
 19.4.2马钱子
 附录
 附录Ⅰ 各类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方法举例
 附录Ⅱ 中医的动物模型举例
 附录Ⅲ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部分举例
 模拟试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