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全书共分三篇:上篇(第一至六章)主要介绍了自主发展的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碳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实格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中篇(第七至十三章)详细介绍了我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下篇(第十四至十八章)探讨了后京都时代可能的碳减排方案和思路。
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和全球变化等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科学问题
第三节 基本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
第一节 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碳循环模型集成系统的构成
第三节 集成系统的标准体系
第四节 模型参数数据库集成
第五节 模型软件集成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碳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
第一节 气象数据栅格化
第二节 中国土壤数据库与碳模型模拟土壤参数
第三节 碳通量观测数据的时空代表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
第一节 误差及其来源
第二节 误差分析方法
第三节 集成模式对输入误差的响应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时空分布格局
第一节 碳循环模型与输入参数
第二节 计算结果
第三节 碳收支时空分布特点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未来演变趋势
第一节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中篇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技术措施与潜力
第七章 基于IPCC方法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评估
第一节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
第二节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
第三节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
第四节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增汇技术措施和潜力
第一节 人工造林的固碳潜力
第二节 森林管理的固碳潜力
第三节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技术措施和潜力
第一节 施用化肥的固碳能力与固碳潜力
第二节 秸秆还田措施的固碳能力与固碳潜力
第三节 施用有机肥的固碳能力与固碳潜力
第四节 免耕措施的固碳能力与固碳潜力
第五节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技术措施和潜力
第一节 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
第二节 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
第三节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碳增汇技术措施和潜力
第一节 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
第二节 退田还湖的固碳潜力
第三节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第一节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第二节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措施的有效性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措施
第一节 海洋固碳潜力与技术措施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大型海藻栽培的碳吸收理论分析与环境作用
第三节 人为影响下浮游植物固碳能力的变化
第四节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与措施的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下篇 主要碳减排方案与对策
第十四章 后京都时代的碳减排方案及其评述
第一节 有代表性的减排责任分担方案
第二节 对主要方案的评述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不同国家在碳减排中的博弈
第一节 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减排立场及其主要依据
第二节 不同国家在碳减排中的博弈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后京都时代的碳减排分担方案思路
第一节 减排方案所依据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的门槛设定
第三节 可能的减排方案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对策
第一节 中国能源利用和碳排放
第二节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比较与适宜方案选择
第三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小结
第一节 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
第二节 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立场和观点
第三节 中国参与减排门槛的选择
第四节 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对策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