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生命科学 > 神经生物学 > 脑精神疾病与药物作用机制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脑精神疾病与药物作用机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脑精神疾病与药物作用机制
  • 书号:9787030235312
    作者:吴文惠 包斌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 页数:408
    字数:33000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
  • 所属分类: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定价: ¥45.00元
    售价: ¥35.55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从细胞水平和受体水平分析了脑的结构与功能同精神疾病的关系,叙述了治疗精神疾病典型药物的作用机制,重点介绍了精神疾病药物的一般研究思路和经典研究方法以及常用精神疾病药物的药理作用。叙述了精神分裂、抑郁、躁狂、焦虑、兴奋、不安和自我等精神(情绪)异常之间的转换和联系以及这些精神异常同脑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归纳了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治疗药物、脑结构与意识形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方向。本书阐明: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异常现象,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可能会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精神疾病的形成除了与环境因素有关之外,还与遗传和脑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精神疾病的形成具有神经生物学基础;大部分精神疾病是一种持续时间比较短的疾病,采用药物疗法是治愈精神疾病的有效途径,其他疗法可以作为药物疗法的辅助;应关爱精神疾病患者,共同创造适合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社会环境。
  本书可供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等研究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以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和借鉴。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第1章 脑和神经递质
    1.1 脑神经元及其结构特征
    1.1.1 神经细胞
    1.1.2 神经胶质细胞和动作电位
    1.2 突触间的神经信息传递
    1.2.1 突触的超微结构和突触类型
    1.2.2 神经递质的种类与信息传递
    1.3 神经递质药物的作用方式
    1.4 典型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1.4.1 受体
    1.4.2 脑中主要神经递质的特性及其信息传递
    1.4.3 乙酰胆碱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1.5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1.5.1 胆碱酯酶抑制剂
    1.5.2 作用于NMDA受体的药物
    1.5.3 抗氧化剂
    1.5.4 钙离子拮抗剂
    1.5.5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干细胞
    1.5.6 Aβ疫苗
    1.5.7 基因治疗
    第2章 镇痛和欣快感
    2.1 阿片对西方文明的贡献
    2.1.1 阿片的疗效
    2.1.2 阿片的作用机制
    2.2 阿片受体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
    2.2.1 经典型阿片受体
    2.2.2 阿片受体样受体与其他阿片受体
    2.2.3 阿片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和特性
    2.3 阿片受体的特性
    2.4 阿片受体和阿片的相互作用
    2.4.1 钠对阿片受体的影响
    2.4.2 阿片受体的克隆及其他进展
    2.5 局域化的阿片受体
    2.5.1 阿片受体的分布
    2.5.2 阿片产生的欣快感
    2.6 阿片成瘾及其研究现状
    2.6.1 阿片药物成瘾的形成
    2.6.2 药物成瘾与表观遗传学
    2.7 脑内吗啡及其镇痛作用
    第3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曙光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和表现
    3.1.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
    3.1.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3.2 精神分裂症的判断标准及其成因
    3.2.1 精神分裂症的判断
    3.2.2 精神分裂症的诱因
    3.3 神经阻滞剂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作用
    3.4 神经阻滞剂的发现
    3.5 神经阻滞剂与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关系
    3.6 利血平的抗精神分裂症作用
    3.7 氯丙嗪药物的帕金森病样副作用和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关系
    3.7.1 多巴胺的生物化学变化
    3.7.2 多巴胺转运蛋白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3.8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神经阻滞剂和多巴胺受体
    3.9 多巴胺受体的研究
    3.9.1 多巴胺受体的研究方法
    3.9.2 多巴胺受体类型及其功能特性
    3.10 多巴胺途径
    3.11 帕金森病患者的药物治疗
    3.12 非典型抗精神疾病药物的研究
    3.12.1 选择性多巴胺阻滞剂
    3.12.2 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
    3.12.3 5-羟色胺受体亚型阻滞剂
    3.12.4 谷氨酸制剂
    3.12.5 毒蕈碱样物质
    3.12.6 蛋白激酶C抑制剂
    3.12.7 苯二氮?类化合物类似物
    3.12.8 神经肽
    3.12.9 神经降压素
    3.12.10 加压素
    3.12.11 其他药物
    第4章 抑郁症与躁狂症的治疗
    4.1 抑郁症和躁狂症的共存
    4.2 抗抑郁药物的发现
    4.2.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4.2.2 异烟肼的非精神疾病治疗作用
    4.3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4.4 三环类抗抑郁药
    4.4.1 三环类抗抑郁药的特性
    4.4.2 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的危害
    4.5 三环类药物的抗抑郁机制
    4.6 抑郁症成因假说
    4.6.1 抑郁症的单胺假说
    4.6.2 抑郁症的受体假说
    4.7 抗抑郁治疗的延迟期现象与抗抑郁药物
    4.7.1 延迟期现象
    4.7.2 抗抑郁药物
    4.8 治疗躁狂症的金属——锂
    4.8.1 躁狂症的特征
    4.8.2 躁狂症的形成因素
    4.8.3 治疗躁狂症的金属锂
    第5章 兴奋药与社会
    5.1 可卡因的发现与使用
    5.2 可卡因的纯化与成瘾
    5.2.1 可卡因的纯化
    5.2.2 可卡因的成瘾
    5.3 去甲麻黄素的滥用及其危害
    5.4 兴奋药的作用特点
    5.5 兴奋药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5.6 兴奋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5.6.1 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精神调节作用
    5.6.2 兴奋药的基本作用方式
    第6章 不安的减轻
    6.1 不安的临床表现
    6.1.1 不安的发现与症状
    6.1.2 不安的类型及其表现
    6.2 不安的治疗
    6.3 苯二氮?类药物的特点
    6.3.1 苯二氮?类化合物的抗不安作用
    6.3.2 苯二氮?类药物的副作用
    6.4 苯二氮?类的作用机制
    6.4.1 药物的交叉耐性
    6.4.2 苯二氮?类药物与其受体的结合
    6.4.3 苯二氮?类药物的戒断症状
    6.5 苯二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7章 自我的境界
    7.1 致幻体验
    7.1.1 共感觉
    7.1.2 致幻效应
    7.2 致幻药物所致精神症状的重现
    7.3 致幻药物及其作用特征
    7.3.1 北美仙人球碱
    7.3.2 甲氧基苯丙胺
    7.3.3 魔法蘑菇
    7.3.4 麦角酸二乙酰胺
    7.4 致幻药物的作用机制
    7.4.1 麦角酸二乙酰胺的致幻假说与检验
    7.4.2 麦角酸二乙酰胺对缝线核和5-羟色胺神经元的影响
    7.4.3 青斑核对致幻作用的贡献
    7.5 致幻剂的研究现状
    7.5.1 致幻剂的研究简况
    7.5.2 致幻剂的分类
    7.5.3 致幻剂的药理作用
    7.5.4 致幻剂的研究方向
    第8章 精神疾病及其治疗药物研究的展望
    8.1 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的诱变效应
    8.1.1 精神药物诱变效应的主要研究方法
    8.1.2 精神药物诱变效应的研究进展
    8.1.3 今后的研究方向
    8.2 研究精神疾病形成原因的新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彩图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