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功能性食品学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功能性食品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功能性食品学
  • 书号:9787030345301
    作者:张小莺,孙建国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420
    字数:620
    语种:汉语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3
  • 所属分类:TS2 食品工业
  • 定价: ¥44.00元
    售价: ¥34.76元
  • 图书介质: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以食品学为核心,突出了对相关医学背景知识的介绍,并借鉴药学的研究方法学,综合各学科知识对功能性食品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介绍。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食品源生物活性成分;第二部分介绍了功能性食品各论;第三部分介绍了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与管理。   本书立足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启发性、可读性原则,对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功能性食品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食品、营养、医药、生化、化工等学科的院校师生作为教材使用,对相关领域的科研、生产单位从业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总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功能性食品
    1.1.1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1.1.2 功能性食品的认定范围
    1.1.3 功能性食品的分类
    1.2 功能性食品的前世今生
    1.2.1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历史
    1.2.2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
    1.2.3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
    1.2.4 功能性食品的国际消费市场和产品类型
    1.2.5 功能性食品迅速发展的原因
    1.2.6 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的展望
    1.2.7 功能性食品的管理
    参考文献
    第2章 食品源生物活性成分
    2.1 多糖类
    2.1.1 膳食纤维
    2.1.2 活性多糖
    2.2 功能性甜味剂
    2.2.1 功能性甜味剂的分类
    2.2.2 功能性甜味剂的生理功能
    2.2.3 主要功能性甜味剂的特点
    2.3 氨基酸
    2.3.1 牛磺酸
    2.3.2 精氨酸
    2.3.3 谷氨酰胺
    2.4 活性肽
    2.4.1 谷胱甘肽
    2.4.2 酪蛋白磷酸肽
    2.4.3 大豆肽
    2.4.4 免疫活性肽
    2.4.5 抗菌肽
    2.4.6 降血压肽
    2.4.7 神经活性肽
    2.4.8 高F值寡肽
    2.4.9 脂肪代谢调节肽
    2.5 活性蛋白质
    2.5.1 免疫球蛋白
    2.5.2 乳铁蛋白
    2.5.3 金属硫蛋白
    2.5.4 大豆球蛋白
    2.6 功能性脂类
    2.6.1 多不饱和脂肪酸
    2.6.2 磷脂
    2.6.3 胆碱
    2.6.4 脂肪替代品
    2.7 维生素
    2.7.1 脂溶性维生素
    2.7.2 水溶性维生素
    2.8 矿物质
    2.8.1 常量矿物质
    2.8.2 微量矿物质
    2.9 自由基清除剂
    2.9.1 自由基对机体的危害
    2.9.2 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
    2.10 其他活性成分
    2.10.1 酚类化合物
    2.10.2 有机硫化合物
    2.10.3 萜类化合物
    2.10.4 类胡萝卜素
    2.10.5 植物性甾醇
    2.10.6 二十八烷醇
    2.10.7 肉碱
    2.10.8 谷维素
    2.10.9 褪黑素
    2.10.10 叶绿素
    2.10.11 辅酶Q
    2.10.12 白黎芦醇
    2.11 功能性食品的常用原料
    2.11.1 蜂蜜
    2.11.2 蜂王浆
    2.11.3 蜂胶
    2.11.4 花粉
    2.11.5 荞麦
    2.11.6 魔芋
    2.11.7 芦荟
    2.11.8 银杏及银杏叶
    2.11.9 沙棘
    2.11.10 枸杞
    2.11.11 山楂
    2.11.12 金银花
    2.11.13 红花
    2.11.14 菊花
    2.11.15 虫草
    2.11.16 灵芝
    2.11.17 螺旋藻
    2.11.18 珍珠粉
    2.11.19 蚂蚁
    2.11.20 牛初乳
    2.11.21 海洋资源
    2.11.22 益生菌
    参考文献
    第3章 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3.1 免疫系统
    3.1.1 免疫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3.1.2 免疫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3.2 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
    3.2.1 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与功能性成分
    3.2.2 增强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3.2.3 增强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案例
    3.3 缓解变态反应的功能性食品
    3.3.1 变态反应的诱因、易感人群、危害与防治
    3.3.2 缓解过敏反应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3.3.3 降低过敏反应功效评价的试验设计
    3.3.4 过敏动物模型的建立
    3.3.5 降低过敏反应的功效评价的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4.1 消化系统
    4.1.1 消化系统的构成
    4.1.2 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4.1.3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4.2 抑制龋齿功能性食品
    4.2.1 龋齿的发生与防治
    4.2.2 抑制龋齿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4.2.3 抑制龋齿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4.3 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的功能性食品
    4.3.1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
    4.3.2 肠道微生态失衡及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4.3.3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4.3.4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4.4 保护胃黏膜的功能性食品
    4.4.1 胃黏膜的生理功能与损伤
    4.4.2 保护胃黏膜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4.4.3 胃黏膜保护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4.5 促消化吸收功能性食品
    4.5.1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4.5.2 促消化吸收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4.5.3 促消化吸收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4.6 润肠通便功能性食品
    4.6.1 便秘的发生与防治
    4.6.2 润肠通便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4.6.3 润肠通便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4.7 缓解肝损伤功能性食品
    4.7.1 肝功能与损伤
    4.7.2 缓解肝损伤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4.7.3 缓解肝损伤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4.8 预防与缓解腹泻的功能性食品
    4.8.1 腹泻的病理基础与危害
    4.8.2 预防与缓解腹泻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4.8.3 预防与缓解腹泻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第5章 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5.1 神经系统
    5.1.1 神经系统的构成
    5.1.2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5.2 有助于改善睡眠的功能性食品
    5.2.1 睡眠的生理基础与睡眠障碍
    5.2.2 有助于改善睡眠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5.2.3 有助于改善睡眠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5.3 有助于改善记忆的功能性食品
    5.3.1 记忆的生理基础与记忆障碍
    5.3.2 有助于改善记忆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5.3.3 有助于改善记忆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5.4 改善老年痴呆症的功能性食品
    5.4.1 老年痴呆症的定义
    5.4.2 老年痴呆症的分类与症状
    5.4.3 改善老年痴呆症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5.4.4 改善老年痴呆症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5.5 改善抑郁症的功能性食品
    5.5.1 抑郁症的病理基础、分类与危害
    5.5.2 改善抑郁症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5.5.3 改善抑郁症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5.6 改善视疲劳与视力的功能性食品
    5.6.1 近视与视疲劳
    5.6.2 改善视力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5.6.3 改善视力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5.7 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功能性食品
    5.7.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诱因与诊断
    5.7.2 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5.7.3 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5.8 抗应激的功能性食品
    5.8.1 应激的发生与病理危害
    5.8.2 抗应激的功能性成分
    5.8.3 抗应激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第6章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6.1 呼吸系统
    6.1.1 呼吸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6.1.2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6.2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6.2.1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6.2.2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6.2.3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6.3 有助于提高缺氧耐受力的功能性食品
    6.3.1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及耐缺氧功能性食品
    6.3.2 耐缺氧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第7章 改善运动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7.1 运动系统
    7.1.1 运动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7.2 运动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7.2.1 关节炎
    7.2.2 腰部劳损
    7.2.3 颈椎病
    7.2.4 骨骼病变
    7.3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7.3.1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7.3.2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7.3.3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流程
    7.4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案例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
    7.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8.1 循环系统
    8.1.1 循环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8.1.2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8.2 辅助调节血压的功能性食品
    8.2.1 高血压概述
    8.2.2 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及特点
    8.2.3 具有降血压作用的食品资源
    8.3 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功能性食品
    8.3.1 贫血的概念
    8.3.2 有助于改善贫血的食品
    8.4 辅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
    8.4.1 血脂异常的定义与分类
    8.4.2 血脂异常的危害与治疗
    8.4.3 辅助降血脂保健品开发
    8.4.4 有助于降血脂功能性食品的评价
    8.5 调节胆固醇的功能性食品
    8.5.1 胆固醇代谢
    8.5.2 辅助降低胆固醇功能性食品
    参考文献
    第9章 改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9.1 内分泌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9.1.1 内分泌系统组成及功能
    9.1.2 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9.2 调节生长发育的功能性食品
    9.2.1 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与异常情况
    9.2.2 调节生长发育的功能性食品开发
    9.2.3 调节生长发育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9.3 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功能性食品
    9.3.1 更年期与更年期综合征
    9.3.2 缓解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食品开发
    9.3.3 改善更年期综合征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
    9.4 有助于调节血糖的功能性食品
    9.4.1 血糖异常的定义与分类
    9.4.2 血糖异常的危害与治疗
    9.4.3 有助于调节血糖的功能性食品开发
    9.4.4 有助于调节血糖的功能性食品的评价
    参考文献
    第10章 促泌乳功能性食品
    10.1 泌乳生理
    10.1.1 乳房的结构
    10.1.2 乳汁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10.1.3 母乳喂养的意义
    10.2 促进乳汁分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10.2.1 乳母营养
    10.2.2 促进泌乳的食物
    10.3 促进泌乳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10.3.1 动物试验
    10.3.2 人体试食试验
    10.4 促进泌乳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案例
    10.4.1 材料与方法
    10.4.2 结果
    10.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 美容功能性食品
    11.1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11.1.1 皮肤的结构
    11.1.2 皮肤的功能
    11.2 常见的皮肤疾病与病因
    11.3 影响皮肤健美的主要因素
    11.3.1 健康因素
    11.3.2 年龄因素
    11.3.3 营养因素
    11.3.4 环境因素
    11.3.5 生活因素
    11.4 有助于促进(面部)皮肤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11.5 功能学评价标准与研发案例
    11.5.1 有助于促进面部皮肤健康的功能评价标准
    11.5.2 研发案例
    参考文献
    第12章 减肥功能性食品
    12.1 肥胖的诱因与疾病
    12.1.1 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
    12.1.2 遗传因素
    12.1.3 环境因素
    12.1.4 精神因素
    12.2 肥胖与疾病
    12.3 肥胖的测定方法
    12.3.1 皮褶厚度
    12.3.2 体重
    12.4 减肥功能性食品
    12.4.1 脂肪代谢调节肽
    12.4.2 魔芋精粉和葡甘露聚糖
    12.4.3 乌龙茶提取物
    12.4.4 L-肉碱
    12.4.5 荞麦
    12.4.6 燕麦
    12.4.7 红薯
    12.4.8 人参
    12.4.9 铬
    12.5 减肥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12.5.1 减肥原则
    12.5.2 减肥试验评价标准
    12.5.3 检测的指标
    12.5.4 判断指标
    12.6 减肥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案例:速溶减肥咖啡的研制及功能评定
    12.6.1 材料与方法
    12.6.2 结果与分析
    12.6.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 抗氧化功能性食品
    13.1 自由基理论及机体的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
    13.1.1 自由基理论
    13.1.2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
    13.2 抗氧化食品及其应用
    13.2.1 主要抗氧化功能性食品与成分
    13.2.2 抗氧化食品的主要功能
    13.3 抗氧化食品的研究与评价
    13.3.1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测定
    13.3.2 抗氧化活性的化学评价方法
    13.3.3 抗氧化活性的生物评价方法
    13.3.4 动物试验
    13.3.5 进展
    参考文献
    第14章 食品中的功能元素与肿瘤预防
    14.1 肿瘤的定义与分类
    14.1.1 良性肿瘤
    14.1.2 恶性肿瘤
    14.2 肿瘤的常见诱因与防治
    14.2.1 肿瘤的发生机制
    14.2.2 食品中的致癌物
    14.2.3 肿瘤的化学保护和预防
    14.2.4 肿瘤预防的措施
    14.3 膳食与肿瘤
    14.3.1 螺旋藻
    14.3.2 植物激素
    14.3.3 番茄红素
    14.3.4 白藜芦醇
    14.3.5 芒果苷
    14.3.6 叶绿素
    14.3.7 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
    14.3.8 维生素E及其组成
    14.3.9 叶酸
    14.3.10 钙和维生素D
    14.3.11 硒
    14.3.12 其他补充剂
    参考文献
    第15章 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与评价
    15.1 功能性食品的整体研发思路
    15.1.1 充分利用我国药食同源品的资源优势
    15.1.2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分化和发展
    15.1.3 开发食品形态的功能性食品
    15.1.4 生产效果确切的功能性食品
    15.2 功能性食品的评价
    15.2.1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15.2.2 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学评价
    15.2.3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
    15.2.4 卫生学评价
    15.2.5 稳定性试验
    15.2.6 注册检验与复核检验
    参考文献
    第16章 功能性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与GMP
    16.1 功能性食品的配方与剂型开发
    16.1.1 功能性食品的配方
    16.1.2 功能性食品的剂型开发
    16.2 功能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16.2.1 功能成分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
    16.2.2 功能成分分离纯化的技术设计
    16.2.3 功能成分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
    16.3 厂房设计与GMP要求
    16.3.1 功能性食品GMP的基本要求
    16.3.2 人员
    16.3.3 厂房设计和基础设施
    16.3.4 原料要求
    16.3.5 生产过程
    16.3.6 成品的贮存和运输
    16.3.7 产品品质管理
    16.3.8 卫生管理
    参考文献
    第17章 功能性食品的法规与管理
    17.1 中国的法规与管理
    17.1.1 中国功能性食品的法律法规体系
    17.1.2 中国功能性食品的注册申请与审批机制
    17.1.3 中国功能性食品的管理
    17.1.4 我国功能性食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7.2 欧盟的法规与管理
    17.2.1 欧盟功能性食品的范畴
    17.2.2 欧盟功能性食品的相关法规
    17.2.3 欧盟对功能性食品的管理
    17.3 美国的法规与管理
    17.3.1 美国功能性食品的范畴与管理法规
    17.3.2 美国对功能性食品的管理
    17.4 日本的法规与管理
    17.4.1 日本功能性食品的范畴与管理法规
    17.4.2 日本对功能性食品的管理
    参考文献
    第18章 功能性食品的市场分析与消费者分析
    18.1 功能性食品的国内外市场分析
    18.1.1 国外市场分析
    18.1.2 国内市场分析
    18.2 功能性食品的消费人群与购买意愿分析
    18.2.1 功能性食品的消费人群
    18.2.2 购买意愿分析
    18.3 功能性食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8.3.1 基础研究不够
    18.3.2 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18.3.3 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质量参差不齐
    18.3.4 评价体系不完善
    18.3.5 主要采用非传统的食品形态
    18.3.6 应用研究与市场严重脱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18.3.7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18.3.8 广告随意夸大功能作用
    18.4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分析
    18.4.1 功能性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18.4.2 功能性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
    18.4.3 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1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申请与审批
    第三章 原料与辅料
    第四章 标签与说明书
    第五章 试验与检验
    第六章 再注册
    第七章 复审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附录2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保健食品产品注册管理
    第三章 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管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