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茸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 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信息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信息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信息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总序(路甬祥 陈宜瑜) / i
 前言/ v
 摘要/vii
 Abstract /xiii
 第一章 信息科学学科的战略地位/001
 第一节 现阶段发展的总体态势及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001
 第二节 对推动其他学科和相关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003
 第三节 在国家总体学科发展布局中的地位/005
 第四节 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006
 第二章 信息科学学科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009
 第一节 信息科学学科的定义与内涵/009
 一、电子学与信息系统/009
 二、计算机科学/010
 三、自动化/010
 四、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011
 五、光学与光电子学/011
 第二节 信息科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与特点/012
 一、信息科学学科依托超强的产业背景/013
 二、信息科学学科受到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带动和推动/015
 三、信息科学学科对其他学科具有强大的渗透性/016
 四、信息科学学科的发展强烈地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016
 五、信息科学学科领域内各分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特征明显/017
 六、信息科学学科领域基础研究薄弱/018
 七、信息科学学科发展中较突出的几类现象/019
 第三节 国际上信息科学学科的发展状况与趋势/022
 一、欧盟ICT研究开发进展/022
 二、美国ICT研究开发进展/024
 三、日本ICT研究开发进展/026
 四、韩国ICT研究开发进展/027
 五、发达国家和地区ICT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总结/029
 第三章 信息科学学科发展现状/033
 第一节 国际地位/033
 第二节 我国的发展状况/033
 一、电子学与信息系统/034
 二、计算机科学/040
 三、自动化/041
 四、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044
 五、光学与光电子学/046
 第三节 经费投入与平台建设情况/048
 第四节 人才队伍情况/049
 第五节 举措与存在的问题/050
 第四章 信息科学学科发展布局/052
 第一节 2005~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格局/052
 第二节 信息领域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的基本状况/054
 第三节 与信息领域相关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056
 第四节 学科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布局/058
 一、电子学与信息系统/058
 二、计算机科学/060
 三、自动化/063
 四、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064
 五、光学与光电子学/064
 第五节 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重点发展方向/065
 第六节 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的平衡问题/066
 第五章 信息科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领域/067
 第一节 遴选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领域的基本原则/067
 第二节 优先发展领域/068
 一、新型信息材料与器件/068
 二、纳米级集成电路/073
 三、微纳光子器件与光电子集成/077
 四、太赫兹与新型红外、毫米波器件/081
 五、高分辨率探测成像/084
 六、强场与超强场激光技术/089
 七、传感网络与仿生感知基础/092
 八、未来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096
 九、低功耗艾级超级计算和新型计算系统/099
 十、网络计算/102
 十一、软件技术基础/107
 十二、网络数据挖掘与理解/111
 十三、网络与信息空间安全/114
 十四、多机器人协调与仿生机器人/117
 十五、复杂控制理论与技术/120
 十六、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123
 第三节 重大交叉领域/127
 一、生命信息检测与分析/127
 二、量子计算与量子调控/131
 三、基于光学与光电子的精密测量/132
 四、空天信息网络基础/135
 五、面向社会发展的智能计算/139
 第六章 国际合作与交流/142
 第一节 信息科学领域国际合作基本情况/142
 一、信息科学领域总体资助情况/143
 二、重要国际合作项目资助和交流活动/148
 三、问题分析与建议/156
 第二节 国际合作方针与规划/157
 一、加强顶层设计/158
 二、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158
 三、完善资助格局/159
 四、跻身国际重要学术组织/159
 五、以我为主营造国际一流合作研究平台/160
 六、加强统筹规划/160
 七、吸引优秀科学家/160
 八、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国际合作/161
 九、探索人才合作模式/161
 第三节 国际合作规划资助方向/162
 第七章 保障措施与建议/163
 一、以科学任务带动基础研究/163
 二、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163
 三、加强科学规划/163
 四、加强评审管理/163
 五、鼓励建立国际合作关系/164
 六、改进评价机制与项目组织/164
 七、促进基金成果转化/164
 八、加强人才培养计划/165
 九、建设国家级研究团队/165
 十、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165
 十一、建设与共享基础研究设施/166
 十二、完善经费管理/166
 参考文献/167
 附录 缩略语表/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