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科技史 >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
  • 书号:9787030079909
    作者: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540
    字数:84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6-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299.00元
    售价: ¥236.21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中国古代萌发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思想(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这些思想,对科学的形成、技术的发明、成就的取得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本书从原始资料出发,采用断代史的写法,作者抓住中国古代每个时代的科学思想作综合论述,观点很有独到之处,在体例上也极具匠心。在每一命题下,讨论各学科、各种人、各学派对这一命题的看法、运用和争论。几位作者潜心研究十余年,本书是他们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总结。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总序 卢嘉锡
    导言 (1)
    第一章 从远古到东周初年的科学思想 (14)
    第一节 概论 (14)
    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上古社会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14)
    二 远古至东周初年科学思想的区分 (16)
    第二节 科学思想的发端 (18)
    一 科学思想萌芽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 (18)
    二 模仿和已有知识的推广 (20)
    三 由尝试到自觉的实践 (21)
    四 知识的传播与学习 (23)
    第三节 巫术与神话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25)
    一 我国古代神话和巫术概况 (25)
    二 原始巫术思想推测 (27)
    三 对万物的拟动物化和拟人化观念 (31)
    四 神祗创造世界 (35)
    五 坚实而有限的天地观 (36)
    六 神话中的天人关系 (38)
    七 对世界的幻想与解说 (40)
    八 时空定位中的参照系思想 (42)
    九 治水与“利导”思想 (43)
    第四节 甲骨文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44)
    一 甲骨文中科学思想的局部性 (44)
    二 一个由神祗支配的自然界 (46)
    三 占卜与预测 (49)
    四 命名和分类 (52)
    五 对时空的区分 (54)
    六 商代计数与重数的数学思想 (58)
    第五节 易、礼、诗、书中的科学思想 (59)
    一 易、礼、诗、书概说 (59)
    二 敬德与周代的科学思想 (62)
    三 顺“则”思想 (64)
    四 “辨别”思想的自觉和普遍化 (67)
    五 度量与测量 (70)
    六 灾异和祥瑞观念 (72)
    七 “地中”观念 (74)
    八 “天工人代”思想 (76)
    九 《诗经》中的怨天情绪与科学思想 (78)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 (80)
    第一节 自然观从神学统治下的初步解放 (80)
    一 天道远,人道迩 (80)
    二 孔子与儒家的自然观 (82)
    三 老子及先秦道家的自然观 (84)
    四 荀子的“人与天地相参”思想 (86)
    五 屈原对传统神学自然观的质问 (88)
    第二节 雏形的宇宙理论 (89)
    一 重新解释世界的兴趣 (89)
    二 有始论与无始论 (89)
    三 有限论与无限论 (91)
    四 邹衍九州说 (93)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 (94)
    一 阴阳说的起源 (94)
    二 阴阳说与寒暑变迁 (96)
    三 阴阳说与音律学 (98)
    四 阴阳说在医学 (99)
    五 五行说的起源 (100)
    六 五行说的逐步推广 (103)
    七 邹衍及战国时代成熟的五行说 (105)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物质观 (106)
    一 气范畴的产生 (106)
    二 作为感应中介的气 (109)
    三 作为万物构成质料的气 (110)
    四 精气与精神 (112)
    五 《管子》水为万物本原说 (114)
    六 《墨经》的“端”和原子论 (115)
    第五节 运动观和变化观 (116)
    一 生物变化 (116)
    二 非生物的变化 (117)
    三 人的变化 (118)
    四 般的运动观和变化观 (119)
    五 朦胧的生物进化观念 (121)
    六 循环的发展观 (122)
    七 道与常 (123)
    第六节 逻辑与思维 (124)
    一 逻辑与思维方式 (124)
    二 百家争鸣与名索的兴起 (125)
    三 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 (126)
    四 名辩与《墨经》 (128)
    五 归纳法与矛盾分析 (129)
    六 墨家逻辑思想 (131)
    七 荀子的逻辑思想 (133)
    第七节 先秦诸子的科学观 (135)
    一 自然科学与古代社会生活 (135)
    二 小道末技说 (137)
    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观 (139)
    四 对待自然界的态度 (141)
    五 奇技淫巧说 (143)
    六 环境与资源保护 (145)
    第八节 《周易》的世界图象 (145)
    一 《易经》和《易传》 (145)
    二 《周易》与道 (147)
    三 阴阳说与《周易》 (149)
    四 《周易》变化观 (150)
    五 制器尚象说 (151)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思想 (153)
    第一节 气的中介作用相天人感应说 (153)
    一 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特点 (153)
    一 天人感应说的准备阶段 (154)
    三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上) (156)
    四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下) (158)
    五 天人感应说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160)
    第二节 “气”与万物的关系 (160)
    一 元气是万物的质料 (160)
    二 气分清浊 (161)
    三 精神与气 (162)
    四 天体质料说 (163)
    五 风雨雷电与气 (165)
    六 阴阳之气与冬夏寒暑 (166)
    七 气的运动 (167)
    第三节 各种气运说 (168)
    一 律气说 (168)
    二 直接的气运说 (169)
    三 卦气说 (170)
    四 五运六气说 (171)
    五 候气 (173)
    第四节 阴阳五行说与几门科学的关系 (174)
    一 阴阳八卦与阴阳五行 (174)
    二 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 (175)
    三 生物分类与阴阳五行 (177)
    四 炼丹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说 (178)
    五 阴阳五行与数学 (180)
    六 阴阳五行说与农学 (181)
    七 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灾害论 (182)
    第五节 汉代天文学思想 (183)
    一 圣人统理天文 (183)
    二 律历一体说 (184)
    三 律数、易数与历数 (185)
    四 改正朔与推历元 (187)
    五 历法与占星 (188)
    第六节 天体演化论和宇宙结构说 (190)
    一 《淮南子》的天体演化论 (190)
    一 从《易纬》到《白虎通》的天体演化论 (191)
    三 张衡的天体演化论 (192)
    四 评汉代天体演化论 (192)
    五 盖天说系统的天体结构论 (193)
    六 扬雄难盖天八事 (194)
    七 张衡《浑天仪注》与浑天说 (195)
    八 地动说 (196)
    九 宣夜说 (196)
    第七节 汉代人的变化观 (197)
    一 贾谊《服鸟赋》中的天地为炉说 (197)
    二 《淮南子》中的金属生成论 (198)
    三 人的变化 (199)
    四 变化与服药 (200)
    五 变与不变之争 (201)
    六 无种化生论 (203)
    第八节 医、农等学科某些特有的科学思想 (204)
    一 医学对鬼神观念的排斥 (204)
    二 气候与病因 (205)
    三 从天时到时令 (206)
    四 土宜与改造自然 (207)
    五 望气与占声 (208)
    六 数字神秘主义 (208)
    第九节 思维方式与汉代科学 (210)
    一 贾谊的“德有六理 (210)
    二 董仲舒“深察名号 (2u)
    三 汉代的定名工程 (212)
    四 观察与验证 (214)
    五 分析和演绎的衰落 (215)
    第十节 《论衡》的出现与天道自然说的复兴 (216)
    一 《论衡》与深入观察 (216)
    二 矛盾分析法的应用 (218)
    三 气感应的星化 (219)
    四 自然化生论与天地故生论(目的论)的斗争 (221)
    五 天道自然,其应偶合 (222)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思想 (224)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天道自然思想说 (224)
    一 《论衡》的传播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24)
    二 魏晋玄学的天道自然思想 (226)
    三 《物理论》与天道自然观 (229)
    第二节 天道自然观在天文学中的反映:“顺天以求合” (230)
    一 从历元为历本到悟出斗分太多 (230)
    二 杜预的“顺天以求合”思想 (232)
    三 天道自然观在天文历法领域里的深入 (233)
    四 从“顺天求合”到否认灾异 (236)
    五 天道自然观在整个天文学中的地位 (237)
    第三节 宇宙观的争论 (239)
    一 浑天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上) (239)
    二 浑天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下) (241)
    三 新的论天三家 (244)
    四 浑盖合一论 (246)
    五 佛道教的宇宙论及其地位 (247)
    六 地理新发现与天地结构观 (249)
    第四节 天道自然观在数学、音律学和农学中的表现 (250)
    一 天道自然与数学 (250)
    二 数学中实用倾向的发展 (252)
    三 音律学中的天道自然观 (255)
    四 天道自然观与农学 (257)
    第五节 自然之道,无所不为 (259)
    一 火浣布东来与五行观念的被破坏 (259)
    二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261)
    三 变化之道,何所不为 (264)
    四 博物与志怪 (266)
    第六节 气论与人体 (267)
    一 气论的深化 (267)
    二 行气、存神的理论与实践 (268)
    三 假外物以自固 (271)
    四 宝精与房中 (272)
    五 气论与鬼神说 (274)
    六 气论与咒禁 (276)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观 (278)
    一 国家是古代科学技术服务的第一对象 (278)
    二 天道自然观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发展 (279)
    三 自然科学中理论兴趣的衰落 (281)
    四 视同仁地看待科掌和巫术迷信 (283)
    五 大道与小道 (286)
    第八节 自然与人力之争 (287)
    一 力与命、顺适与人力之争 (287)
    二 我命在我不由天 (289)
    三 《阴符经》与天人相盗思想 (290)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科学思想 (293)
    第一节 天人关系争论的余波及天理概念的初萌 (293)
    一 祥瑞观念在隋代的复兴 (293)
    二 灾异祥瑞观念在唐代前期的一波三折 (294)
    三 灭蝗斗争与灾异祥瑞观念 (296)
    四 唐代思想家对祥瑞观念的批判 (297)
    五 唐代思想家对其他迷信观念的批判 (300)
    六 唐代后期关于天人关系的争论 (302)
    七 刘禹锡的天理概念 (304)
    第二节 科学理论兴趣的增长和“理”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地位的升高 (306)
    一 “理”概念兴起的必然性 (306)
    二 医学中理论兴趣的增长 (307)
    三 天文历法领域理论兴趣的增长 (309)
    四 炼丹术理论兴趣的增长 (311)
    五 海潮理论的兴起 (313)
    六 隋唐科学理论探索的得失 (314)
    第三节 新旧交替中的天文学思想 (317)
    一 历法与“天地之心” (317)
    二 日月运行的常与不常 (319)
    三 人感应思想的继续发挥 (322)
    四 浑盖之争的终结 (324)
    第四节 新兴的潮汐论及其思想 (328)
    一 封演、窦叔豢的月水感致论 (328)
    二 卢肇的日水相激论 (330)
    三 邱光庭的潮汐论思想 (333)
    第五节 丹术与丹理 (335)
    一 唐代丹药功过格 (335)
    二 唐代士人论丹药 (337)
    三 服丹理论中的返本还原论 (340)
    四 丹理与唐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345)
    五 丹术与实验思想 (347)
    第六节 隋唐科学中的气论 (349)
    一 律气、卦气与阴阳人格论 (349)
    二 气与潮汐论 (350)
    三 气论和唐代丹术 (351)
    四 唐代医学与五运六气说 (354)
    五 气占的新发展 (356)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科学观 (357)
    一 科学、技术与社会 (357)
    二 关于“天人合一” (360)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科学思想 (366)
    第一节 气论与科学 (366)
    一 张载、沈括等论气 (366)
    二 气论在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 (368)
    第二节 阴阳五行论 (374)
    一 阴阳论与科学 (374)
    二 五行论与科学 (378)
    第三节 格物致知说的兴起 (380)
    一 从哲学角度的解释 (380)
    二 格物致知即研究科技的理解 (384)
    三 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389)
    第四节 综合性科学思想 (391)
    一 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 (391)
    二 物类相感 (392)
    三 无神思想 (394)
    第五节 儒家思想与科技 (397)
    一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97)
    二 博学于文 (398)
    三 不违农时 树艺五谷 (401)
    四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 (402)
    五 多能鄙事 (402)
    六 “经典”观 (403)
    第六节 科技典籍分类体系 (405)
    一 宋以前 (405)
    二 宋代 (408)
    三 明代 (410)
    第七节 科学方法 (412)
    一 考察与观察 (412)
    二 分类与类比 (415)
    三 演绎法 (417)
    四 统计与数理分析 (418)
    五 怀疑、批判与继承 (419)
    六 规律与原因 (421)
    七 试验 (423)
    八 解剖与图谱 (424)
    第八节 科学社会观 (425)
    一 科技的社会地位 (425)
    二 官方科技政策 (427)
    三 对待外来科技的态度 (432)
    四 科技教育 (435)
    五 科技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438)
    六 科技成果的普及与推广 (441)
    七 技术发展观 (443)
    第九节 学科思想 (444)
    一 天文学思想 (444)
    二 物理学思想 (449)
    三 地学思想 (453)
    四 生物学思想 (458)
    五 数学思想 (464)
    六 医学思想 (465)
    七 农学思想 (465)
    第七章 明清之际的科学思想 (468)
    第一节 明末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 (468)
    一 近代科学在欧洲之兴起 (468)
    二 耶稣会士东来与“学术传教”之方针 (469)
    三 通天捷径——天文学之特殊历史角色 (470)
    四 明末“实学思潮”之辨析 (473)
    第二节 宇宙观及有关争论 (474)
    一 地圆之争 (474)
    二 宇宙模式:类型与虚实之争 (476)
    三 世界地图带来的冲击 (482)
    第三节 远西奇器与金针鸳鸯——技术观与科学观 (483)
    一 “远西奇器”概观 (483)
    二 对于奇器之用的不同态度 (485)
    三 金针与鸳鸯: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之关系 (487)
    第四节 “西学中源”说及其源流与影响 (489)
    一 “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之遗民 (489)
    二 康熙多方提倡,梅文鼎大力阐扬 (490)
    三 其他学者之推波助澜 (492)
    四 “西学中源”说产生的背景 (493)
    第五节 新旧思想之冲突及其后果 (495)
    一 徐光启和方以智 (495)
    二 对“西学中源”说的批判和争论 (497)
    三 康熙的功过 (498)
    四 17世纪中国有没有科学革命? (499)
    注释和文献 (500)
    索引 (504)
    人名索引 (504)
    书名索引 (522)
    推荐书目 (538)
    总跋 (539)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