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科普读物 > 经管社科 > 构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构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构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 书号:9787030576408
    作者:孟东方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B5
  • 页数:424
    字数:565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98.00元
    售价: ¥156.4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构建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深入探索的学术成果。本书旨在推动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基本理论、学科构建的衡量标准以及学科构建的科学性等进行系统研究,并对中国发展学、文化学科群、人生科学、大学工作学、重庆学、大学生工作学、高校辅导员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等学科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绪论 1
    一、构建学科的启示 1
    二、构建学科的衡量标准 3
    三、构建学科的探索 4
    第一章 现代学科建设的发展 6
    第一节 学科发展的概述 6
    一、学科的产生与含义 6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学科的作用 12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 18
    第二节 现代学科的分类 20
    一、学科分类基本标准 21
    二、中外学科分类的差异 26
    第三节 学科发展的趋势 28
    一、学科理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 29
    二、学科方向从基础型向边缘型发展 30
    三、学科体系由单一型向交叉型发展 31
    四、学科方法由经验型向专业型发展 33
    第二章 构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探索 34
    第一节 构建学科的基本理论 34
    一、构建学科的基本依据 35
    二、构建学科的基本原则 39
    三、构建学科的基本方法 42
    四、构建学科的现实意义 48
    第二节 构建学科的标准和科学性 50
    一、国外学科建设研究的启示 50
    二、构建学科研究的历史过程 52
    三、构建学科的衡量标准 55
    四、构建学科的科学性 58
    第三节 构建学科的探索 60
    一、构建中国发展学的探索 61
    二、构建重庆学的探索 64
    三、构建文化学科群的探索 66
    四、构建大学工作学的探索 67
    五、构建人生科学的探索 69
    六、构建大学生工作学的探索 71
    七、构建高校辅导员学的探索 73
    八、构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探索 75
    第三章 构建中国发展学的探索 77
    第一节 构建中国发展学的背景 77
    一、中国发展学的基本含义 78
    二、中国发展学产生的必然性 79
    三、构建中国发展学的重要意义 83
    第二节 构建中国发展学的框架 85
    一、中国发展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特质 85
    二、中国发展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思路 92
    三、构建中国发展学的基本框架 104
    第三节 构建中国发展学的价值 113
    一、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意义 113
    二、对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发展水平的意义 116
    三、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的意义 123
    第四章 构建重庆学的探索 127
    第一节 构建重庆学是时代的呼唤 127
    一、构建重庆学的必然 128
    二、构建重庆学的过程 130
    三、研究重庆学的学科价值 145
    第二节 构建重庆学的学科体系 146
    一、重庆学的基本内涵 146
    二、重庆学研究的思路 149
    三、重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151
    第三节 构建重庆学的价值 160
    一、重庆人的特征 160
    二、重庆的城市精神 175
    三、重庆的城市品质 185
    第五章 构建文化学科群的探索 197
    第一节 文化学科群的基本理论 197
    一、构建文化学科群的依据 197
    二、文化学科群的基本内涵 199
    三、研究文化学科群的意义 205
    四、文化学科群的研究方法 206
    第二节 构建文化学科群的框架 207
    一、文化学科群的基本特点 208
    二、文化学科群研究的思路 210
    三、文化学科群的框架体系 212
    第三节 构建文化学科群的价值 215
    一、构建文化学科群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15
    二、构建文化学科群有利于提升文化资源保护意识 218
    三、构建文化学科群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22
    第六章 构建大学工作学的探索 233
    第一节 大学工作学的形成过程 233
    一、大学工作学的构建背景 233
    二、大学工作学是一个学科群 237
    三、大学工作学形成的必然 242
    四、研究大学工作学的意义 246
    第二节 构建大学工作学的框架 250
    一、大学工作学的基本内涵 250
    二、大学工作学研究的思路 254
    三、大学工作学学科的内容 258
    第三节 大学工作学的实践效益 270
    一、推动了大学的发展 271
    二、拓展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视域 274
    三、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276
    第七章 构建人生科学的探索 278
    第一节 人生科学的构建 278
    一、构建人生科学的背景 278
    二、人生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283
    三、人生科学形成的必然 287
    四、研究人生科学的意义 293
    第二节 构建人生科学的框架 294
    一、人生科学研究的对象 295
    二、人生科学研究的规律 305
    三、人生科学的研究思路 306
    四、人生科学的理论体系 312
    第三节 构建人生科学的价值 316
    一、人生科学研究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316
    二、人生科学研究要弘扬中国传统人生思想文化遗产 317
    三、人生科学研究要吸取世界各国人生研究的成果 317
    四、人生科学研究要总结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丰富人生经验 319
    五、人生科学研究要解决当代人生面临的问题 320
    第八章 构建大学生工作学的探索 321
    第一节 大学生工作学的形成过程 321
    一、大学生工作学的构建背景 321
    二、大学生工作学是一个学科群 324
    三、大学生工作学形成的必然 328
    四、研究大学生工作学的意义 337
    第二节 构建大学生工作学的框架 339
    一、大学生工作学的内涵 339
    二、大学生工作学研究的思路 341
    三、大学生工作学学科的内容 347
    第三节 大学生工作学的价值 356
    一、大学生工作学的构建树立了大学生工作的全局观念 356
    二、大学生工作学的构建提升了大学生工作者的素质 359
    三、大学生工作学的构建促进了大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366
    第九章 构建高校辅导员学的探索 370
    第一节 构建高校辅导员学的背景 370
    一、高校辅导员学形成的过程 370
    二、构建高校辅导员学的价值 373
    三、构建高校辅导员学的意义 380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学框架构建 382
    一、构建高校辅导员学的框架 382
    二、高校辅导员学的科学性 384
    三、高校辅导员学的创新性 388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学的主要内容 389
    一、高校辅导员学研究的思路 389
    二、高校辅导员学价值论 390
    三、高校辅导员学工作对象论 390
    四、高校辅导员学工作内容论 390
    五、高校辅导员学工作过程论 391
    六、高校辅导员学素质论 391
    七、高校辅导员学工作成效论 391
    第十章 构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探索 392
    第一节 构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背景 392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基本内涵 392
    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产生的必然性 398
    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产生的可能性 401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学科特征 403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对象 404
    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理论基础 404
    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学科规律 405
    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研究方法 406
    五、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现实效应 406
    第三节 构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实践价值 408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意义 408
    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 410
    三、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创新发展的意义 413
    参考文献 416
    后记 425
    Contents
    Introduction 1
    1. Enlightenment 1
    2. Measurements Standard 3
    3. Exploration 4
    Chapter One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Modern Times 6
    Section One Overview 6
    1. The Generation and Meaning of Discipline 6
    2. The Connot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 Roles of Discipline 12
    3. The Discipline and Majors 18
    Section Two Classifications of Modern Disciplines 20
    1. Basic Criteria 21
    2. Classifi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Disciplines 26
    Section Three The Trend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28
    1. Disciplinary Theory Developing from Being Closed to Being Open 29
    2.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Developing from Being Basic to Being Marginal 30
    3. Disciplinary System Developing from Being One-Type to Being Cross-Type 31
    4. Disciplinary Methods Developing from Being Experienced to Being Professional 33
    Chapter Two The Basic Theory and Study on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 34
    Section One The Basic Theory 34
    1. The Basis 35
    2. Principles 39
    3. Methods 42
    4. Significance 48
    Section Two Criteria and Rationality for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50
    1. Inspiration from Foreign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Research 50
    2. History 52
    3. Criteria 55
    4. Rationality 58
    Section Three Study on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60
    1. On Chinese Development Discipline 61
    2. On Chongqing Discipline 64
    3. On Cultural Disciplines Group 66
    4. On College Work Discipline 67
    5. On Life Science 69
    6. On College Students’ Work Discipline 71
    7. On College Counselors Discipline 73
    8. 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Discipline with Its Theory 75
    Chapter Three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evelopment Discipline 77
    Section One Background 77
    1. Implication 78
    2. Inevitability 79
    3. Essential Meaning 83
    Section Two Framework 85
    1. Research Objects and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 85
    2. Basic Miss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92
    3. Framework 104
    Section Three Significance 113
    1. Need fov Meeting People’s needs 113
    2. Need for Develop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Disciplines 116
    3. Need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123
    Chapter Four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Discipline 127
    Section One The Call of Times 127
    1. Necessity 128
    2. Process 130
    3. Disciplinary Significance 145
    Section Two Disciplinary System 146
    1. Connotation 146
    2. Research Approaches 149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151
    Section Three Significance 160
    1. Chongqing People’s Characteristics 160
    2. Urban Spirit 175
    3. Urban Quality 185
    Chapter Fiv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Disciplines Groups 197
    Section One Basic Theory 197
    1. The Basis 197
    2. Connotation 199
    3. Importance 205
    4. Research Methods 206
    Section Two Framework 207
    1. Characteristics 208
    2. Approaches 210
    3. Frame System 212
    Section Three Significance 215
    1.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215
    2.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of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218
    3. Enhancing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223
    Chapter Six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Work Discipline 233
    Section One Forming Process 233
    1. Background 233
    2. Belonging a Discipline Group 237
    3. Necessity 242
    4. Importance 246
    Section Two Framework 250
    1. Connotation 250
    2. Approaches 254
    3. Contents 258
    Section Three Practical Benefits 270
    1.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271
    2. Broadening the Research Field in Higher Education 274
    3. Benef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276
    Chapter Seven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Science 278
    Section One Construction 278
    1. Background 278
    2. Belonging to a Discipline Group 283
    3. Necessity 287
    4. Importance 293
    Section Two Framework 294
    1. Research Objects 295
    2. Principles 305
    3. Approaches 306
    4. Theoretical System 312
    Section Three Significance 316
    1. Serving for Socialist Marketing Economy 316
    2. Carrying Forwar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ife Ideology 317
    3. Absorbing the World Research Achievements 317
    4. Summarizing Our Life Experience during the Time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319
    5. Resolving the Contemporary Life Problems 320
    Chapter Eight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 Discipline 321
    Section One Forming Process 321
    1. Background 321
    2. Belonging to a Discipline Group 324
    3. Necessity 328
    4. Importance 336
    Section Two Framework 337
    1. Connotation 338
    2. Approaches 340
    3. Contents 346
    Section Three Significance 355
    1. Establishing the Overall Viewpoint in College Students’ Working 355
    2.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358
    3. Benefiting College Students’ Abilities for Acquiring Knowledge 365
    Chapter Nin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369
    Section One Background 369
    1. Forming Process 369
    2. Importance 372
    3. Significance 379
    Section Two Framework 381
    1. Framework 381
    2. Rationality 383
    3. Innovation 387
    Section Three Contents 388
    1. Approaches 388
    2. Importance 389
    3. Objects 389
    4. Contents 389
    5. Process 390
    6. Quality 390
    7. Effects 390
    Chapter Ten Study on the Socialist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Discipline 391
    Section One Background 391
    1. Connotation 391
    2. Necessity 397
    3. Probability 399
    Section Two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401
    1. Research Objects 402
    2. Theoretical Basis 402
    3. Disciplinary Principles 403
    4. Research Methods 404
    5. Practical Benefits 404
    Section Thre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406
    1. Importance for Construct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Research System 406
    2.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Talents 408
    3. Importance for Realiz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 Innovation 411
    References 414
    Postscript 423
    Index 425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