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科技史 > 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
  • 书号:9787030098504
    作者: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984
    字数:1494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299.00元
    售价: ¥236.21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论著。它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 等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论述中注重内外史的结合,即在论述科学技术各学科及分支的发展历程和突出成就、杰出人物的同时,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中外交流的关系,书中力求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规律以及经验和教训。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时间跨度长,从远古直至近代,学科面广,几乎涵盖各个科学技术学科和分支,而且涉及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众多学科,如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考古、军事等,这在迄今新出版的有关中国科技史著作中是很少见的。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总序卢嘉锡(i)
    前言(iii)
    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200多万-4000年前)(1)
    第一节人类的祖先与中国古文明的起源(1)
    一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祖先(1)
    二中国古文明的起源(6)
    第二节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8)
    一木、石、蚌、骨器的制造(8)
    二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13)
    第三节采集与渔猎技术及其意义(14)
    第四节原始农业技术(18)
    一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 (18)
    二原始耕作技术 (23)
    三原始动物的驯养(26)
    第五节原始工艺技术(26)
    一原始纺织技术和蚕丝的开始利用(26)
    二陶器的发明和制陶技术(29)
    三原始建筑和建筑技术(32)
    四交通工具的起源和初期应用(35)
    五原始铜器的出现和原始采矿技术(37)
    第六节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39)
    一天文学知识的萌芽(39)
    二数学知识的萌芽(43)
    三物理化学知识的萌芽(45)
    四生物学和地学知识(48)
    第七节医药与卫生保健的起源(49)
    一医药的起源(49)
    二卫生保健的起源(51)
    第八节原始宗教与科学技术(53)
    小结(55)
    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57)
    第一节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57)
    第二节中国的青铜文化(59)
    第三节青铜冶炼铸造技术(66)
    第四节农业生产技术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69)
    一以种植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开始形成(69)
    二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70)
    三园艺、蚕桑和畜牧兽医(71)
    四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生物学知识(74)
    第五节工艺技术(75)
    一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的发展(75)
    二建筑技术的发展(78)
    三玉、骨、角器的制造(81)
    四纺织和染色技术(84)
    五酿酒技术(87)
    六车、舟制作技术(89)
    七漆器制作技术(91)
    八采矿技术(93)
    第六节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96)
    一天文学(96)
    二数学(99)
    第七节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101)
    一《夏小正》和物候知识(101)
    二地学和气象学知识(102)
    三原始地图(104)
    第八节初期的医药学(104)
    一巫与医的分化(104)
    二对疾病的认识(106)
    三对药物认识的提高(107)
    四外治法(109)
    五医事制度(109)
    第九节天命观与阴阳五行思想(111)
    一天命观的形成和浮沉(111)
    二阴阳五行说的起源(113)
    小结(115)
    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前770 ~前221) (116)
    第一节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116)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116)
    二私学的兴起(117)
    三诸侯割据的局面与科学技术(118)
    四思想的解放与百家争鸣(120)
    第二节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121)
    一块炼铁、渗碳钢、生铁与铸铁柔化及脱碳钢技术的出现(122)
    二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124)
    三铸造技术的进展(125)
    四找矿经验与采矿技术(126)
    第三节精耕细作传统的雏形与生物学知识(128)
    一重农思想,以农立国与重农学派(128)
    二《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耕细作技术(129)
    三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知识(131)
    第四节大型水利工程和水陆交通(133)
    一水利事业与社会(133)
    二灌溉工程(134)
    三水运工程(137)
    四堤防工程(138)'
    五水陆交通(138)
    第五节《考工记》——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141)
    一《考工记》的产生(141)
    二车辆的制造(141)
    三弓箭的制作(142)
    四钟、鼓、磬等乐器的制作及发音机理的探索(144)
    五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145)
    六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与建筑技术(146)
    七有关数学知识及其他(147)
    第六节墨子及其科学贡献(148)
    一墨子的生平事迹(148)
    二《墨经》及其作者(151)
    三墨子的科学和技术贡献(152)
    四墨子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157)
    第七节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160)
    一天象观测与记录传统的形成(160)
    二星占家及其天文学贡献(161)
    三阴阳家对天文历法的贡献(163)
    四历法的规范化与古四分历(164)
    五算筹、筹算、十进位值制及整数、分数的四则运算(167)
    第八节地理著作的出现(170)
    一《禹贡》(170)
    二《山海经》(173)
    三《管子》中的地理篇章(174)
    四《穆天子传》(177)
    五堪舆的起源(178)
    第九节生命观的转变与医药学的发展(178)
    一职业医家(180)
    二药物知识(183)
    三医学理论(184)
    四养生学(185)
    第十节诸子百家的自然观(186)
    一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潮的兴起(186)
    二关于宇宙无限性的讨论(187)
    三关于宇宙本原与演化的论争(188)
    四关于天地相对关系、形态与稳定性的讨论(191)
    小结(193)
    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前221 ~220) (195)
    第一节秦汉社会与科学技术(195)
    第二节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199)
    一铁农具的发展和牛耕的普及(199)
    二农作物的演变和栽培技术的提高(201)
    三《氾胜之书》(205)
    四园艺、畜牧、兽医和桑蚕技术(209)
    五水利工程的大兴修(212)
    六《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216)
    第三节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铸技术的成熟(216)
    一生产工具与兵器的铁器化(216)
    二冶铁和铸造技术的新进展(218)
    三炒钢、百炼钢技术和铸铁热处理工艺的进展 (220)
    四有色冶金新技术(222)
    第四节天文历法体系的形成及张衡的贡献(226)
    一历法思想及治历原则与方法的论争(226)
    二历法基本内容和方法的确立(228)
    三天文仪器的制作与《石氏星表》的测定(230)
    四天象观测记录的完善(232)
    五宇宙理论的发展(232)
    六张衡的科学贡献(234)
    第五节数学体系的形成(237)
    一竹简《算术书》(237)
    二《周髀算经》中的数学知识(240)
    三《九章算术》的出现(241)
    四《九章算术》的内容简介(242)
    五《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其影响(243)
    第六节地图测绘技术与地理著作(244)
    —放马滩和马王堆出土的地图(244)
    二《史记.货殖列传》(248)
    三《汉书.地理志》(248)
    四字书中所反映的地理知识(249)
    五气象知识(251)
    第七节医药学体系的形成(254)
    四本草学的成立与发展(259)
    五东汉医学的时代特征(262)
    第八节炼丹术的兴起(265)
    一炼丹术的起源(265)
    二《淮南万毕术》和《黄帝九鼎神丹经》(268)
    三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269)
    第九节造纸技术与漆器工艺(271)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蔡伦的革新(271)
    二漆器工艺的提高与漆器业的兴盛(274)
    第十节建筑和纺织技术(277)
    一秦汉长城(277)
    二秦代宫殿建筑及汉都长安与洛阳城(279)
    三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282)
    四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看当时的纺织技术(287)
    五纺织机械(288)
    第十一节交通与车船制造技术(291)
    一驰道、栈道和车辆制造(291)
    二造船技术(294)
    三航运技术(299)
    第十二节学术思想与王充《论衡》(301)
    一天人感应说及其他(301)
    二朴素的生物演化观念(303)
    三古文经学同谶纬之学、今文经学之争(304)
    四王充及其《论衡》(305)
    第十三节中外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308)
    一陆路交通(308)
    二海路交通(309)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310)
    小结(312)
    第五章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与提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314)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314)
    第二节农业科学技术与农学名著《齐民要术》(318)
    一农具的改进和北方旱作地区耕一耙一糖技术体系的形成(318)
    二农作制的发展和选种技术(320)
    三园艺、畜牧兽医和桑蚕技术的发展(322)
    四贾思勰和《齐民要术》(325)
    第三节天文历法的一系列新进展(327)
    一一系列天文数据与方法的改进(327)
    二张子信的三大发现(329)
    三陈卓星官及仪象的进步(330)
    四大气消光理论及天地大型结构理论的论争(332)
    第四节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334)
    一刘徽及其数学成就(335)
    二祖冲之及其科技成就(337)
    三传世的其他重要数学著作(340)
    第五节地学的新进展(343)
    一地图的编纂(343)
    二裴秀和“制图六体”(344)
    三旅行家对地理学的贡献(347)
    四方志著作的发展与《华阳国志》(348)
    五郦道元和《水经注》(351)
    六关于植物找矿知识(355)
    第六节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356)
    一医政制度与医学教育(356)
    二脉诊方法的总结与趋同化(357)
    三针灸疗法的总结与发展(360)
    四本草与药物学的进展(362)
    五服石之风兴起及影响(364)
    第七节炼丹术的发展及其化学成就(365)
    一道教的建立及道教理论的形成(365)
    二炼丹术的发展(367)
    三炼丹术与化学(369)
    第八节各项技术成就(371)
    一制瓷技术的成熟(371)
    二灌钢法和鼓风技术(373)
    三佛教建筑(374)
    四马钧及其机械制造成就(375)
    五运输工具(378)
    六兵器和军事技术(379)
    第九节科学思想与宗教、文化(380)
    一关于玄学(380)
    二关于佛教(382)
    三关于道教(384)
    小结(386)
    第六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581 ~960) (387)
    第一节经济和科学文化繁荣的大帝国(387)
    第二节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392)
    一农业生产的兴盛(392)
    二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393)
    三“江东犁”和南方水田地区的耕作技术(396)
    四茶树的栽培和茶叶采摘加工技术(398)
    五畜牧兽医(399)
    六农书(400)
    第三节冶金和纺织技术(402)
    一大型铸件和炼银技术(402)
    二纺织技术(406)
    第四节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410)
    一长安城的兴建(410)
    二东京洛阳城的兴建(414)
    三木构建筑和砖塔(417)
    四桥梁建筑(419)
    第五节造船与航运技术的进步(421)
    一造船事业的大发展(421)
    二造船技术的进步(424)
    三内河运输的发展(427)
    四航海事业的发展(429)
    第六节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430)
    一唐代地图学的发展与地图学家贾耽(430)
    二以图经为代表的地方志(434)
    三旅行家及其著作(436)
    四矿物学著作和采矿技术(439)
    五海陆变迁思想的论证和潮汐学的兴起(441)
    六气象气候学的新成就(442)
    七沿革地理及其专著——《通典》“州郡典” (443)
    八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444)
    第七节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446)
    一数学教育(446)
    二“十部算经”的注释(447)
    三王孝通和《缉古算经》(447)
    四实用算术的发展(448)
    第八节天文学体系的完善和一行的贡献(449)
    一定朔法的正式应用(449)
    二交食推算法的新发展(451)
    三五星位置计算法的进展(452)
    四历法中数学方法的长足进步(453)
    五《丹元子步天歌》与《开元占经》(455)
    六一行及其贡献(456)
    第九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造纸技术的发展(459)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459)
    二造纸技术的发展(465)
    第十节炼丹术的兴盛和化学的进步(467)
    一炼丹术的兴盛(467)
    二炼丹化学的发展(468)
    三炼丹设备的进步和药物学成就(470)
    第十一节医药学(474)
    一医药卫生的事业化(474)
    二医方的集结(475)
    三医经的注释(478)
    四本草学(479)
    五外科与骨伤科(480)
    六藏医学(481)
    第十二节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484)
    一中外交往概况(484)
    二与朝鲜的交流(488)
    三与日本的交流(489)
    四与印度的交流(492)
    五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交流(492)
    六与南海诸国的交流(494)
    第十三节唐朝人的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494)
    —傅奕、岑文本、吕才等人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495)
    二柳宗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496)
    三刘禹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497)
    小结(499)
    第七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高度发展(宋辽金元时期,960- 1368) (500)
    第一节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500)
    一社会概况(500)
    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502)
    三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活跃(503)
    四教育事业的发展(505)
    第二节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运技术(508)
    一指南针的发明(508)
    二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与其他航海技术的进步(512)
    三造船技术的发展(516)
    四妈祖信仰与航海(522)
    第三节雕版印刷的盛行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527)
    一雕版印刷术的盛行(527)
    二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印刷管理制度的出现(529)
    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532)
    四造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539)
    第四节火药和兵器制造技术(542)
    一火药的发明(542)
    二火药武器的出现和发展(544)
    三冷兵器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548)
    第五节卓越的科学家沈括(551)
    一沈括的生平和业绩(551)
    二《梦溪笔谈》及其他著述(555)
    三沈括的主要科学成就(558)
    四沈括的科学思想和治学方法(561)
    第六节农业生产和农学的发展(563)
    一农田的开垦和农作物分布的变化(563)
    二土地的利用和地力维持的宝贵经验(565)
    三农具和农田水利建设(566)
    四园艺、畜牧兽医和蚕桑技术(569)
    五宋元农学四大家(571)
    第七节数学的辉煌成就(575)
    一宋元四大家——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575)
    二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576)
    三天元术和四元术(581)
    四高阶等差级数 (584)
    五大衍求一术(585)
    第八节天文学体系发展的高峰及郭守敬的成就(586)
    —天文仪器发展的高峰(586)
    二恒星观测工作和星图、星表的编制(591)
    三天文数据和历算方法的精确化?(595)
    四郭守敬的科学技术成就(596)
    第九节地学的新发展(599)
    一方志学的蓬勃发展(599)
    二以石刻地图为特点的地图学(600)
    三沿革地理著作(607)
    四矿物岩石著作(608)
    五游记和域外地理 (609)
    六水文学的蓬勃发展(612)
    七水利学著作(616)
    第十节医药学的全面发展(617)
    一本草学的发展(618)
    二金、元四大家和医学流派的形成(620)
    三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和解剖学知识(625)
    四临床各科的发展(627)
    第十一节动植物谱录的大量出现和生物学知识的发展(629)
    一动植物谱录(629)
    二生物学知识的发展(631)
    第十二节冶金和采矿技术(632)
    一冶金技术的发展(632)
    二坑采技术的提高(636)
    三井采技术的革新(637)
    第十三节瓷器制造技术的全面发展(638)
    一瓷器发展概况(638)
    二争奇斗艳的名窑名瓷(640)
    三瓷器制造技术的进步(646)
    第十四节建筑与桥梁技术(649)
    一城市规划与格局的变化(649)
    二建筑学名著《营造法式》(653)
    三宋代楼阁式塔建造技术的发展(655)
    四辽代应县木塔与元代木构建筑技术的新发展(658)
    五桥梁建造技术(661)
    第十五节纺织技术的高度发展(670)
    一织造技术的新进步(670)
    二纺织机械的改进(674)
    三薛景石与《梓人遗制》(680)
    第十六节中外科技交流(683)
    一对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及其影响(683)
    二中国与西南亚、欧洲的科技交流(684)
    三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689)
    第十七节自然观和科学思想(692)
    一宋元时期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概况(692)
    二张载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694)
    三朱熹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695)
    小结(697)
    第八章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年~17世纪)(699)
    第一节明代社会(699)
    第二节造船和航海技术(702)
    一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703)
    二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705)
    三援朝抗倭中的露梁海战(710)
    第三节先进的冶金技术(716)
    一空前的生产规模(716)
    二采矿技术(718)
    三焦炭、活塞式风箱和机车的使用(719)
    四炒钢工艺的新成就(720)
    五灌钢法的新发展(720)
    六古代钢铁技术体系综述(721)
    七最早的炼锌技术(721)
    第四节治河、治运和盐碱地改造(722)
    一治河及与治河有关著作(722)
    二治运与其他水利著作(724)
    三盐碱地改造(726)
    第五节农业技术与农书(727)
    一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727)
    二新作物的引进(728)
    三“一岁数收”技术(730)
    四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完善(730)
    五明清时期的农书(731)
    六蚕桑技术的发展(733)
    七对农作物和一般植物性状特征的研究(735)
    第六节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736)
    一明清的宫殿建筑(736)
    二明代的万里长城(738)
    三精巧的园林技术(740)
    四兄弟民族建筑(742)
    第七节商业数学与珠算(745)
    一商业数学的发展(745)
    二珠算的广泛应用(746)
    第八节声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747)
    一朱载堉和十二平均律(747)
    二声音共鸣在建筑艺术上的运用(750)
    第九节明代医药学(753)
    一药业与药学(753)
    二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756)
    三人痘接种法的发明(758)
    第十节明代地方志和地图(759)
    一地方志及其科学价值(759)
    二罗洪先和《广舆图》(763)
    第十一节明末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764)
    一李时珍和《本草纲目》(764)
    二徐光启及其科学贡献(766)
    三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772)
    四宋应星和《天工开物》(774)
    第十二节“理学”、“心学”的泛滥和明末实学思潮的兴起(777)
    一“理学”和“心学”的泛滥(777)
    二实学思潮的兴起(777)
    小结(781)
    第九章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及其他(明清时期,下17世纪~ 1840年)(783)
    第一节明清交替和清代社会(783)
    第二节明末清初时期的西学东渐(786)
    一传教士来华的背景(786)
    二传人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787)
    第三节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人的政策和态度(792)
    一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792)
    二对待传人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三种不同态度 (794)
    第四节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测绘(796)
    一康熙帝和自然科学(796)
    二清初的地图测绘工作(798)
    第五节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入后取得的成就(802)
    一《崇祯历书》和《数理精蕴》的编纂(802)
    二王锡阐和梅文鼎的成就(804)
    三明安图及其《割圆密率捷法》(806)
    四对数术的传入(809)
    第六节医药学(810)
    一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810)
    二温病学说的兴盛(812)
    三王清任的脏腑解剖实践(815)
    四牛痘接种法的传人与推广(817)
    第七节地学的新成就(819)
    一清初的地理学(819)
    二治河与治河著作(823)
    三水系著作(825)
    四边疆地理著作(827)
    第八节其他科技成就(829)
    一明、清瓷器(829)
    二吴其濬和《植物名实图考》(833)
    三采矿技术(834)
    第九节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839)
    一古典文献的考证(839)
    二脱离实际的学风阻碍科学技术发展(841)
    小结(842)
    第十章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清末民初时期,1840- 1919)(843)
    第一节近代中国社会(843)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843)
    二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846)
    三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潮及其影响(850)
    第二节洋务运动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大量传人(852)
    一洋务运动(852)
    二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 (854)
    三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857)
    第三节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数学(862)
    一对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以及对明末清初传入的西算的研究(862)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杰出数学家李善兰(863
    三西方数学知识的翻译和介绍(865)
    第四节传人的物理学、化学知识(867)
    一物理学(867)
    二化学(871)
    第五节传人的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知识(875)
    一天文学(875)
    二地学(882)
    三生物学(886)
    第六节铁道工程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引进(890)
    一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890)
    二近代冶金技术的传人(894)
    第七节西方医药知识的传人(896)
    一西方医药知识传人的初始阶段(896)
    二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传人的西方医药知识 (897)
    三西医学校教育、西医书籍文献的翻译和出版、留学生的派遣(899)
    四中西医之争和汇通学派(901)
    第八节中国近代农学的创立(903)
    一《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的编辑(903)
    二近代农业教育和农事试验场的建立(905)
    三留学生的派遣和外国专家的招聘(906)
    四中国农业近代化的一些特点(907)
    第九节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和技术(908)
    一洋务运动的失败(908)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911)
    三学制的改革,留学生的派遣和学会的创立(914)
    四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918)
    小结(919)
    结语(921)
    一关于科技兴国(922)
    二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问题(927)
    三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933)
    四宋元时期何以会形成古代科技发展高潮(936)
    五西学东来、明末清初科技发展和实学思潮(946)
    六“西学中源”、洋务运动、近代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953)
    七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959)
    参考文献(965)
    索引(971)
    书名索引(971)
    人名索引(976)
    后记(981)
    总跋(983)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