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考古/历史 > 古建筑 >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及当代发展研究——以汉水上游汉中、安康为 例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及当代发展研究——以汉水上游汉中、安康为                                                                                                                                                                                                                                                                                                                           例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及当代发展研究——以汉水上游汉中、安康为 例
  • 书号:9787030560308
    作者:闫杰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217
    字数:38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89.00元
    售价: ¥70.31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主要以秦巴山地乡土建筑为对象,建立了文化圈、聚落、乡土建筑三个层级,在关联土地资源、环境气候以及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从文化固的形成、聚落的演变、聚落空间形态、营造技术、文化表达、聚落发展驱动机制和当代营建策略等方面对秦巴山地乡土建筑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述3结合区域内乡土建筑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在移民安置的背景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乡土建筑营建发展策略和模式,为实现聚落整体持续良性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1.1 秦巴山地——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1
    1.1.2 乡土建筑应该去向哪里 2
    1.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3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3
    1.2.1 研究范围 3
    1.2.2 研究对象 3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1.3.1 研究目的 4
    1.3.2 研究意义 4
    1.4 研究综述 5
    1.4.1 乡土建筑研究综述
    1.4.2 秦巴山地区域相关研究综述 8
    1.4.3 本研究综述 9
    1.5 基本概念释义 12
    1.5.1 秦巴山地 12
    1.5.2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文化圈 12
    1.5.3 乡土建筑
    1.5.4 聚落 14
    第2章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文化圈的形成 17
    2.1 秦巴山地政区演进特点 17
    2.2 秦巴山地区位特征 17
    2.2.1 秦巴山地区域的封闭与开放 18
    2.2.2 秦巴山地区域交流与联系的趋向与分异 19
    2.2.3 交通联系的格局 20
    2.3 历史时期秦巴山地的移民和社会形态 21
    2.3.1 明清以前秦巴山地的移民 21
    2.3.2 明清以来秦巴山地的移民 22
    2.3.3 历史时期秦巴山地的社会形态特征 27
    2.4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文化圈的地域特征 29
    2.4.1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构建了多元的文化环境 29
    2.4.2 移民与开发强化了地域开放与包容的姿态 30
    2.4.3 地域经济的不平衡是文化分异形成的动因 30
    2.4.4 资源的承载力有限决定了聚落的存在状态 30
    第3章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历史演变与分类解析 32
    3.1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起源 33
    3.2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分化演变 36
    3.2.1 基于防御为目的的“城”的出现和建设 37
    3.2.2 “市”的发展和商业城镇的兴起 40
    3.3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分布演变 42
    3.3.1 明清以来秦巴山地的人口变化和土地开发历程 43
    3.3.2 明清以来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演变 45
    3.4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分类解析 48
    3.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异化与聚落类型 49
    3.4.2 经济社会的影响与聚落类型 50
    3.4.3 宗族观念的传承与聚落类型 51
    第4章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53
    4.1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的外部形态特征 53
    4.1.1 团块状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55
    4.1.2 带状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57
    4.1.3 阶梯状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58
    4.1.4 散居型的空间形态特征 59
    4.2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的内部结构特征 60
    4.2.1 耕地与居住用地 60
    4.2.2 街巷道路 61
    4.2.3 住宅与院落 62
    4.2.4 公共空间与中心 63
    4.3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实例分析 64
    4.3.1 秦巴山地东部沿江乡土聚落实例—蜀河集镇 67
    4.3.2 秦巴山地中部汉中盆地乡土聚落实例—原公集镇 72
    4.3.3 秦巴山地西部山区乡土聚落实例—青木川集镇 79
    4.4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建构的关联性研究 86
    4.4.1 土地与聚落空间形态 86
    4.4.2 水资源与聚落空间形态 88
    4.4.3 社会关系与聚落空间形态 91
    4.4.4 传统营造理念与聚落空间形态 92
    第5章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研究 94
    5.1 秦巴山地气候特征与乡土建筑 94
    5.1.1 秦巴山地的气候特征 94
    5.1.2 气候与乡土建筑的关联 97
    5.2 气候适应性与秦巴山地乡土建筑营造技术特征 98
    5.2.1 纳凉与遮阳 98
    5.2.2 保温与隔热 101
    5.2.3 防雨与防潮 105
    5.3 秦巴山地材料资源格局与乡土建筑结构体系特征 108
    5.3.1 秦巴山地材料资源格局 108
    5.3.2 乡土聚落结构体系特征 109
    5.4 材料的多元化与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 110
    5.4.1 生土与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 110
    5.4.2 石材与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 115
    5.4.3 青砖与乡土建筑营造技术特征 118
    第6章 地域文化视野下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研究 121
    6.1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文化基因 121
    6.1.1 南北转换和交融的文化区位 121
    6.1.2 地缘文化的分异与共存 122
    6.1.3 礼教文化的广泛性与价值取向的现实性 124
    6.2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和形态特征 125
    6.2.1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 125
    6.2.2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空间组织的形态特征 126
    6.3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表达 136
    6.3.1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风格特征 136
    6.3.2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风格建构的特征元素和装饰艺术 137
    第7章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当代问题解析 144
    7.1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发展的驱动机制 144
    7.1.1 乡土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144
    7.1.2 乡土聚落发展的驱动因子 146
    7.1.3 乡土聚落发展的驱动机制 147
    7.2 驱动机制下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特征 148
    7.2.1 传统模式下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特征 148
    7.2.2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特征 149
    7.3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机遇 152
    7.3.1 灾害和贫困 152
    7.3.2 移民搬迁 153
    7.4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发展的问题解析 155
    7.4.1 聚落布点的集约化程度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155
    7.4.2 单一和粗放的建造技术 157
    7.4.3 建筑形态的同质化和时空错位 158
    7.4.4 脱离了产业发展以及居民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建设规划 159
    7.4.5 乡土聚落规划建设思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161
    第8章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策略研究 163
    8.1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的总体原则 163
    8.1.1 传承与融合—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必由之路 163
    8.1.2 统筹兼顾—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适宜路径 164
    8.2 传承与融合机制下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观 164
    8.2.1 借鉴传统的自然生态理念确立正确的环境生态伦理观 165
    8.2.2 以经济发展为契机追求综合效益平衡和聚落的整体发展 166
    8.2.3 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层次适宜性的技术 167
    8.2.4 在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延续和建构当代社会人文观 168
    8.3 移民背景下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模式 169
    8.3.1 适宜区规划建设模式 170
    8.3.2 适度区规划建设模式 171
    8.3.3 不宜区规划建设模式 172
    8.4 生态背景下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与产业布局的模式 173
    8.4.1 乡土聚落规划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适宜模式 173
    8.4.2 案例分析—产业发展与规划建设的融合模式 174
    8.5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居住环境的优化对策 182
    8.5.1 居住模式的选择与产业功能定位 182
    8.5.2 居住空间形态与环境的结合 183
    8.5.3 居住环境中公共空间的重塑和公共设施建设 184
    8.6 当代秦巴山地民居设计及技术建构的对策和适宜模式 187
    8.6.1 前期调研主要内容和途径 187
    8.6.2 民居设计和技术建构的适宜性原则 191
    8.6.3 案例分析—民居设计和技术建构的模式 194
    第9章 结论 205
    9.1 研究结论 205
    9.2 研究工作展望 208
    9.2.1 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有待拓展 208
    9.2.2 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和实践调研仍显不足 208
    参考文献 209
    图表来源索引 212
    后记 217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