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工程技术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低渗油藏低张力驱油条件及技术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低渗油藏低张力驱油条件及技术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低渗油藏低张力驱油条件及技术
  • 书号:9787030265425
    作者:李华斌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232
    字数:29000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
  • 所属分类:TE3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定价: ¥60.00元
    售价: ¥47.40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在低渗油层油、水渗流特征以及水驱油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从低张力表面活性剂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实验,重点论述了低渗条件下,油层岩石润湿性特征以及渗透率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主要针对低张力表面活性剂存在的两大技术问题,特别是低渗或超低渗透率油层提高采收率可能性、使用条件以及实际驱油效果等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讨论了目前油、水界面张力只能达到10-3mN/m 数量级时,低渗或超低渗透率(≤50×10-3μm2)油层提高驱油效率的复合驱油技术及油层注入能力。 本书的研究结果为大幅度提高低渗、特低渗和超低渗透率油层的最终采出程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本书可供三次采油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第1章 低渗透油田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1.1 国内外低渗透油田概况
    1.1.1 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1.1.2 国内外低渗透油田DAS检索结果
    1.1.3 国内外低渗透碎屑岩油田参数分析
    1.2 地质特征
    1.2.1 低渗储层的成因及沉积特征
    1.2.2 近源沉积低渗储层特征
    1.2.3 远源沉积低渗透储层特征
    1.2.4 成岩作用形成的低渗透储层特征
    1.2.5 低渗透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
    1.3 驱油方式
    1.4 采油方法
    1.5 采收率
    第2章 水驱油机理
    2.1 油层中油水渗流时的力
    2.1.1 毛细管力
    2.1.2 毛细管压力
    2.1.3 黏滞力
    2.2 水驱油微观机理
    2.2.1 微观驱油效率
    2.2.2 孔隙介质中原油的捕集
    2.2.3 润湿性对圈闭的影响
    2.2.4 毛细管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
    2.2.5 水驱微观驱替机理实验研究
    2.2.6 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
    2.3 水驱宏观驱油机理
    2.3.1 波及效率
    2.3.2 流度比
    2.3.3 影响水驱采收率的因素
    第3章 低渗孔隙介质中的油水渗流特征
    3.1 渗流环境特征及其对渗流的影响
    3.1.1 小喉道连通的孔隙体积比例大
    3.1.2 比表面积大
    3.1.3 岩石表面油膜量大
    3.1.4 毛细管力的影响显著
    3.1.5 贾敏效应显著
    3.1.6 卡断现象严重
    3.1.7 可动的流体饱和度小
    3.2 低渗透油层的非达西渗流特征
    3.2.1 非达西渗流的室内实验
    3.2.2 非达西渗流对油藏开采的影响
    3.3 低渗透油层的两相渗流特征
    3.3.1 相渗透率曲线特征
    3.3.2 低渗透油层的无量纲产液、油指数
    3.4 油水两相渗流的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3.4.1 核磁共振现象
    3.4.2 T1弛豫与T2弛豫
    3.4.3 岩石中流体的核自旋弛豫
    3.4.4 岩心核磁共振实验结果
    3.5 油水两相渗流方程
    3.6 低渗透油层中油水相对渗透率的计算方法
    3.7 低渗透油层采收率的理论计算
    3.7.1 原油采收率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
    3.7.2 水驱油时的最佳渗流速度
    3.7.3 水驱油采收率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4章 活化残余油
    4.1 活化残余油的途径
    4.1.1 开采水驱剩余油的难度
    4.1.2 开采水驱剩余油的途径
    4.1.3 油水界面张力对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
    4.2 降低化学剂用量和浓度后的驱油效果
    4.2.1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体系配方条件下岩心驱油试验
    4.2.2 降低碱剂浓度驱油试验
    4.2.3 无碱条件下,商业表面活性剂驱油试验
    4.2.4 无碱条件下,表面活性剂/疏水缔合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化学剂成本分析
    第5章 启动残余油所需最低界面张力
    5.1 活化水驱残余油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5.1.1 启动水驱残余油所需界面张力值的讨论
    5.1.2 三元复合驱中提高毛细管数与降低界面张力关系的讨论
    5.2 油水界面张力对采收率影响的机理讨论
    5.2.1 影响平面波及系数(EA)的主要因素
    5.2.2 影响垂直波及系数(EV)的主要因素
    5.2.3 影响驱油效率(ED)的主要因素
    第6章 低张力驱油机理
    6.1 影响微观驱替机理的各种因素
    6.1.1 界面张力
    6.1.2 毛细管压力
    6.1.3 润湿性
    6.1.4 油层流体黏度
    6.1.5 流度比
    6.1.6 毛细管数
    6.1.7 位数及孔隙孔喉比
    6.1.8 原生水
    6.1.9 孔隙壁面的粗糙度
    6.1.10 分离压力
    6.1.11 驱替液与被驱替液本身的内部结构
    6.2 多孔介质中水驱油作用分析
    6.3 低界面张力驱的微观驱油机理
    6.3.1 实验方法
    6.3.2 复合体系的微观驱油过程及机理
    6.3.3 复合驱后续水驱驱油特征
    6.3.4 超低界面张力驱替残余油机理的实验现象
    6.4 提高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
    6.4.1 复合驱提高宏观波及效率的岩心试验
    6.4.2 黏弹效应提高微观驱油效率和微观波及效率的驱替试验
    第7章 不同界面张力特征驱油体系对驱油效果影响的研究
    7.1 不同界面张力特征的复合体系配方筛选
    7.1.1 实验仪器、条件及化学试剂
    7.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7.2 不同界面张力特征及不同润湿性下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
    7.2.1 驱油体系配方及相关参数
    7.2.2 实验方法
    7.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第8章 表面活性剂的静吸附以及在低渗孔隙介质上的滞留
    8.1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理论
    8.1.1 表面活性剂的固-液吸附
    8.1.2 吸附等温线
    8.1.3 吸附机理
    8.2 固体表面吸附理论
    8.2.1 吸附作用
    8.2.2 静吸附理论
    8.3 化学剂在不同岩石矿物上的静态吸附规律
    8.3.1 实验步骤
    8.3.2 静态吸附量的计算
    8.3.3 吸附质的浓度检测方法
    8.4 结果及分析
    8.4.1 表面活性剂在岩砂上的静态吸附及规律
    8.4.2 表面活性剂在油层岩心上的滞留量
    第9章 低张力驱油体系低渗孔隙介质上的驱油效率
    9.1 超低平衡界面张力和超低瞬时动态界面张力驱油体系研究
    9.2 驱油试验研究
    9.2.1 不同润湿接触角条件下,渗透率对最大驱油效果的影响
    9.2.2 不同渗透率条件下,润湿接触角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9.2.3 复合体系以段塞方式注入时,渗透率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9.3 小结
    第10章 低张力体系在低渗孔隙介质中渗流时的有利作用
    10.1 低渗油层注入水的一般渗流规律研究
    10.1.1 实验方法
    10.1.2 岩心驱替试验结果
    10.1.3 渗透率与岩石润湿性关系
    10.1.4 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10.2 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对油层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10.2.1 表面活性剂溶液浸泡岩石薄片对岩石润湿的影响
    10.2.2 表面活性剂溶液注入前后,岩心润湿性变化
    10.3 对注入压力和水相渗透率的影响
    10.4 油层实际增注效果的理论计算
    10.5 老化时间对注入压力及水相渗透率的影响
    10.6 注入速度对注入压力及渗透率的影响
    10.7 小结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