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

浏览历史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
  • 书号:7030054563
    作者: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
  • 页数:0
    字数:65800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 所属分类:S71 林业基础科学
  • 定价: ¥74.00元
    售价: ¥58.46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丛书》之一。作者以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中国科学院小良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的长期定位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南亚热带广泛的植被调查,以及全球的(尤其是南半球和欧洲的)相关数据,系统地论述了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理,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及生境的变化、群落边缘效应、群落的更新、波动、干扰和稳定性理论、演替的一般特征等,在理论和方法上均有创新,完善了动态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林业、农业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生态学、环境科学、林业和农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生物系的师生参考。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丛书》序

    第1章 绪言
    1.1 植物群落动态学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1.1.1 植物群落动态学的概念
    1.1.2 植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理论
    1.2 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历史概要
    1.2.1 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早期工作
    1.2.2 传统演替理论的形成
    1.2.3 现代演替理论的发展
    1.2.4 我国有关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概况
    1.3 演替的主要类型
    1.3.1 按裸地性质分类
    1.3.2 按基质性质分类
    1.3.3 按水分关系分类
    1.3.4 按时间上的发展分类
    1.3.5 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分类
    1.3.6 按主导因素分类
    1.4 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一般方法
    1.4.1 在同一样地上的定点研究
    1.4.2 群落的空间序列(生态序列)的比较
    1.4.3 数学模型的动态模拟
    1.4.4 演替研究的其它方法
    1.5 南亚热带的生态环境与植被的演替
    1.5.1 南亚热带的生态环境概况与主导生态因子分析
    1.5.2 主要研究站点的概况
    1.5.3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的一般模型
    1.5.4 研究的时空跨度
    第2章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种类组成的演变
    2.1 白云山马尾松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物种消长
    2.1.1 调查的群落与方法
    2.1.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2 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物种消长
    2.2.1 研究的群落与方法
    2.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 小良热带荒地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物种结构的演变
    2.3.1 关于热带雨林可否恢复的争议
    2.3.2 研究的样地与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4 鼎湖山马尾松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结构的演变
    2.4.1 研究的群落
    2.4.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5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结构的演变
    2.5.1 研究的群落概况
    2.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6 鼎湖山藜蒴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结构的演变
    2.6.1 群落简介
    2.6.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7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厚壳桂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结构的演变
    2.7.1 群落简介
    2.7.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8 群落演替过程林下种类的演变及对演替发展的意义
    2.8.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8.2 群落结构的变化
    2.8.3 优势种群数量动态
    2.8.4 两个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结构的变化
    2.8.5 结论
    2.9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结构动态的模拟与预测
    2.9.1 马尔柯夫演替模型
    2.9.2 演替系统的线性模型及其在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研究中的应用
    2.9.3 群落演替的非线性模型及其在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研究中的应用
    2.9.4 马尔柯夫模型在资源利用动态控制上的应用
    2.10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种类组成变化的一般特征
    第3章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群落结构的变化
    3.1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垂直空间结构变化动态
    3.1.1 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垂直结构的变化
    3.1.2 鼎湖山马尾松林群落演替过程垂直结构的变化
    3.1.3 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系列垂直结构的变化
    3.2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水平空间结构变化动态
    3.2.1 白云山马尾松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的水平结构动态
    3.2.2 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的水平结构动态
    3.3 演替过程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变化动态
    3.3.1 物种多样性及其测度
    3.3.2 群落均匀度及其测度
    3.3.3 群落生态优势度及其测度
    3.3.4 群落间的多样性(β多样性)测定
    3.3.5 小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群落组成结构的发展
    3.3.6 白云山马尾松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组成结构的变化动态
    3.3.7 白云山次生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组成结构的变化动态
    3.3.8 鼎湖山马尾松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组成结构的变化动态
    3.3.9 鼎湖山厚壳桂群落演替过程中组成结构的变化动态
    3.3.10 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的生态学比较
    3.4 森林群落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3.5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群落结构变化的一般特征
    第4章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的种群特征
    4.1 演变过程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的演变
    4.1.1 种群分布格局的概念与类型
    4.1.2 频度与种群格局的关系
    4.1.3 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度模型
    4.1.4 种群分布格局的实测方法
    4.1.5 分布格局测定的取样技术
    4.1.6 格局分析
    4.1.7 白云山次生林演替过程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
    4.1.8 鼎湖山森林演替过程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
    4.1.9 黑石顶主要森林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
    4.1.10 鼎湖山森林演替过程主要植物种群的格局分析
    4.2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种群生态位的演变
    4.2.1 生态位的一般概念
    4.2.2 生态位的一些次级概念
    4.2.3 生态位假说与生态演替机理
    4.2.4 生态位宽度及其测度
    4.2.5 白云山次生林主要种群在演替过程中生态位的变化
    4.2.6 鼎湖山森林植被在演替过程中主要种群生态位的变化
    4.2.7 鼎湖山森林植被主要种群在演替过程中生态位移动的观察
    4.3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优势种群数量动态
    4.3.1 鼎湖山森林群落主要优势种群的数量动态
    4.3.2 黑石顶黄果厚壳桂种群动态模型
    4.4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种群变化的一般特征
    第5章 森林演变过程中种间关系的变更
    5.1 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
    5.2 种间联结
    5.2.1 种间联结的概念
    5.2.2 种间联结的测定方法
    5.2.3 种间联结的取样技术
    5.2.4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种间联结的变化
    5.3 种群生态位重叠
    5.3.1 种群生态位重叠的一般概念
    5.3.2 生态位重叠的测定方法
    5.3.3 白云山次生演替过程中主要种类间生态位重叠的变化
    5.3.4 鼎湖山森林演替过程中主要种类间生态位重叠的变化
    5.3.5 鼎湖山森林植被空间演替系列主要优势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测度
    5.4 演替过程中次级生产者种间关系的变化
    5.4.1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各营养阶层基本情况
    5.4.2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食物网的变化
    5.5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种间关系变化的一般特征
    第6章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生物量、生产力与能量利用动态
    6.1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生物量动态
    6.1.1 生物量测定的一般方法
    6.1.2 亚热带丘陵荒坡植被恢复演替过程生物量动态
    6.1.3 鼎湖山森林演替过程群落生物量的发展
    6.2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
    6.2.1 叶面积指数测定的一般方法
    6.2.2 亚热带丘陵荒坡植被恢复演替过程叶面积指数的发展
    6.2.3 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叶面积指数的发展
    6.3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生产力发展动态
    6.3.1 生产力测定的一般方法
    6.3.2 群落演替过程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
    6.4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光能利用效率动态
    6.4.1 光能利用效率测定的一般方法
    6.4.2 群落演替过程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
    6.5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的一般特征
    6.6 三个气候生产力模型在南亚热带的应用
    6.6.1 概述
    6.6.2 模型简介
    6.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7章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生境的变化
    7.1 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小气候的变化
    7.1.1 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的温度效应
    7.1.2 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的林内湿度效应
    7.1.3 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林地辐射能的变化
    7.2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森林小气候的变化
    7.2.1 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的温度效应
    7.2.2 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的湿度效应
    7.3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对土壤的改善
    7.3.1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善
    7.3.2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对土壤pH的改善
    7.3.3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对土壤肥力的改善
    7.4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
    7.4.1 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
    7.4.2 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的变化
    7.4.3 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
    7.5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的环境生态效应
    7.5.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演替过程中对水土流失控制的效应
    7.5.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演替过程中对地下水位的效应
    7.6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生境变化的一般特征
    第8章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演变
    8.1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土壤动物群落的演变
    8.1.1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与演替过程土壤动物群落的演变
    8.1.2 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土壤动物群落的演变
    8.2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鸟类群落的演变
    8.2.1 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的鸟类群落的组成
    8.2.2 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的鸟类群落的多样性
    8.2.3 森林结构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8.2.4 FHD与BSD的关系
    8.2.5 鸟类群落的演替
    8.3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微生物群落的演变
    8.3.1 南亚热带植被演替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
    8.3.2 南亚热带植被演替过程微生物群落功能强度的演变
    8.4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不同生物群落间的关系
    8.4.1 植物群落演替发展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展的基础
    8.4.2 森林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群落的发展促进植物群落的发展
    8.5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演变的一般特征
    第9章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9.1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的速度
    9.1.1 植被演替速度研究的一些结论
    9.1.2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演替速度
    9.2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空间演替系列与演替方向的确定
    9.2.1 排序方法
    9.2.2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空间演替系列与演替方向
    9.3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进展在时间上的一般特征
    第10章 南亚热带森林植被演替过程的景观结构与动态
    10.1 景观的特征概述
    10.2 南亚热带森林植被演替过程的景观结构与动态
    10.2.1 鼎湖山森林植被演替过程景观元素(斑块)的变化
    10.2.2 景观斑块的移动及其速度
    10.3 小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的景观结构与动态
    10.4 鹤山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的景观结构与动态
    10.5 欧洲北部植被演替过程的景观结构与动态
    10.6 南亚热带森林植被演替过程的景观斑块结构与动态的一般特征
    第11章 南亚热带的气候顶极群落和演替的特征
    11.1 南亚热带气候顶极群落的特征
    11.1.1 顶极群落及其识别
    11.1.2 南亚热带的气候顶极群落
    11.2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的一般特征
    第12章 植物群落的波动与演替
    12.1 植物群落波动的理论
    12.1.1 植物群落波动的定义
    12.1.2 波动的可逆性与方向性
    12.1.3 波动的强度及其测定
    12.1.4 波动的生态学原因
    12.1.5 波动与演替的关系
    12.2 森林群落的波动性
    12.2.1 森林群落波动的基本类型
    12.2.2 森林群落波动性的特点
    12.3 微生物群落的波动
    12.3.1 微生物数量的季节波动
    12.3.2 微生物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和年度波动
    12.4 土壤动物群落的波动
    12.4.1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波动
    12.4.2 土壤动物群落生物量的波动
    12.4 环境气候因子的波动
    12.4.1 温度生态因子的波动
    12.4.2 水分生态因子的波动
    第13章 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群落的更新
    13.1 更新的理论及探讨
    13.2 林窗在森林更新中的作用
    13.2.1 林窗研究概述
    13.2.2 林窗的概念
    13.2.3 林窗对森林生境的作用
    13.2.4 林窗对森林树种的作用
    13.2.5 林窗在森林群落更新中的作用
    13.3 森林群落更新过程种类结构的维持
    13.3.1 澳大利亚开阔林群落概述
    13.3.2 澳大利亚开阔林群落更新研究结果
    13.3.3 森林群落更新过程种类结构的维持复合循环更新模型
    13.4 鼎湖山马尾松林第一代与更新代的生长动态研究
    13.4.1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3.4.2 马尾松第1代和自然更新代的生长量特征
    13.4.3 结果启示
    第14章 边缘效应与群落演替
    14.1 边缘效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4.1.1 边缘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14.1.2 边缘效应的基本特性
    14.1.3 边缘效应的机理
    14.2 边缘效应原理的应用
    14.2.1 开拓边缘
    14.2.2 调控边缘
    14.2.3 搞活边缘
    14.3 边缘效应强度及其测定
    14.4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边缘效应及其演替动态
    14.4.1 取样及其研究方法
    14.4.2 研究结果及分析
    14.5 边缘效应与演替的机理
    第15章 干扰与植物群落的动态
    15.1 干扰理论及其意义
    15.1.1 干扰的概念与特征
    15.1.2 干扰在植物群落动态中的意义
    15.1.3 自然干扰体系
    15.1.4 人类干扰体系
    15.1.5 干扰体系理论
    15.1.6 干扰与群落的稳定性
    15.1.7 人类干扰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演替
    15.2 干扰对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的影响
    15.2.1 研究方法
    15.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15.3 人类干扰对热带窿缘桉林发展动态的影响
    15.3.1 问题的提出
    15.3.2 样地概况
    15.3.3 方法与结果
    第16章 生态系统动态的系统分析
    16.1 系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
    16.1.1 系统和系统分析概要
    16.1.2 一般的系统概念
    16.1.3 用一个模型描述一个系统
    16.1.4 确定模型的可信度
    16.1.5 两种不同的建模途径:统计学模型和结构模型
    16.1.6 动态系统的元件
    16.1.7 生态结构和过程的浓缩
    16.1.8 系统中的控制
    16.1.9 系统分析和系统模拟的步骤
    16.1.10 状态变量和它们的计算
    16.1.11 大的生态系统模型
    16.1.12 动态系统的行为方式
    16.2 森林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
    16.2.1 森林生态系统的一般结构
    16.2.2 森林生态系统的元件和结构
    16.2.3 土壤过程的一个模拟模型
    16.2.4 树木生长的模拟模型
    16.2.5 用一些亚模型构造森林生态系统的模拟模型
    16.2.6 模拟程序
    第17章 生态系统动态之哲学观
    17.1 植物种群与群落的时空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动态上的意义
    17.1.1 植物种群与群落的空间特征
    17.1.2 植物群落与种群的时间特征
    17.1.3 植物种群、群落的时-空关系
    17.1.4 植物种群、群落的时-空统一观与生态系统动态研究的方法论
    17.2 生态演替的哲学观
    17.2.1 生态演替的两种哲学观
    17.2.2 演替的整体(有机体)观
    17.2.3 演替的简化(个体)观
    17.2.4 生态演替哲学观的多元化与统一性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及所在章节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