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考古/历史 > 文化遗产 > 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
  • 书号:9787030360786
    作者:吕烈丹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脊精装
    开本:大16
  • 页数:368
    字数:600
    语种:汉语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2/28
  • 所属分类:S51 禾谷类作物
  • 定价: ¥168.00元
    售价: ¥132.72元
  • 图书介质: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综合已发表的考古学和自然科学资料、作者进行野生稻栽培实验的结果及对现代稻作社会的观察,讨论稻作的产生和发展与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关系,提出定居是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且为私有财产的积累提供了条件。稻作的发展不仅引起了史前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严重影响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导致稻作社会中狩猎采集经济成分下降或消失,迫使人类依靠驯养的动植物来生存,从而加速了社会差别。   本书适合于从事历史、考古、社会学等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传说到科学——中国谷物种植起源的研究历程
    第一节 关于“神农”的传说
    第二节 20世纪以前对中国栽培谷物起源的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以来对中国栽培谷物起源的研究
    第四节 回顾与思考
    第二章 理论框架、研究问题和方法
    第一节 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
    第二节 相关的自然科学理论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方法
    第三章 野生稻
    第一节 植物分类和生态环境
    第二节 野生稻的观察
    第三节 野生稻的采集实验
    第四节 野生稻的种植实验
    第五节 野生稻的利用
    第六节 考古学研究中野生和栽培稻的辨识
    第四章 栽培稻
    第一节 植物分类和生态环境
    第二节 栽培稻的对比观察
    第三节 栽培稻的收割实验
    第四节 栽培稻种形成的自然因素
    第五节 人类的干预与栽培稻种的形成
    第六节 从考古学资料看史前稻作技术
    第五章 稻作的萌芽
    第一节 气候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地域与聚落
    第三节 经济结构
    第四节 社会结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章 早期稻作社会
    第一节 气候和自然资源
    第二节 定居和人工建筑的出现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节 讨论
    第七章 发展期稻作社会
    第一节 气候、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稻作的发展和聚落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节 讨论
    第八章 成熟期稻作社会
    第一节 气候、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稻田、聚落与“城”的出现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节 讨论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稻作起源、自然与文化
    第二节 稻作与聚落模式的变化
    第三节 稻作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稻作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节 艺术品的生产与社会结构变化
    参考文献
    Abstract
    后记
    插图目录
    图6.1 彭头山聚落第I段遗迹分布图
    图6.2 彭头山聚落第II段遗迹分布图
    图6.3 彭头山聚落第III段遗迹分布图
    图6.4 八十垱聚落第I段遗迹分布图
    图6.5 八十垱聚落第II段遗迹分布图
    图6.6 八十垱聚落第III段遗迹分布图
    图6.7 跨湖桥T0410⑥A出土4件线轮的点阵分布图
    图6.8 跨湖桥T0412⑦A出土6件线轮的点阵分布图
    插表目录
    表3.1 普通野生稻结实观察记录
    表3.2 部分野生动植物采集实验的回报率
    表4.1 栽培稻的观察和测量记录
    表5.1 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新世末期部分考古遗址动物群
    表5.2 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重要考古遗址
    表5.3 仙人洞和吊桶环历次发掘地层对比
    表5.4 八十垱下层部分石器的测量统计数据
    表5.5 八十垱下层不同考古学单元中出土的细小石制品
    表5.6 八十垱下层不同考古学单元中出土的大型石制品
    表6.1 长江中、下游地区全新世早期部分考古遗址动物群
    表6.2 彭头山遗址的房屋遗迹
    表6.3 八十垱遗址彭头山文化时期的房屋遗迹
    表6.4 八十垱遗址彭头山文化时期各段已知建筑面积及居址平均值
    表6.5 八十垱遗址彭头山文化时期的灰坑分布与性质
    表6.6 贾湖聚落的遗迹分布
    表6.7 贾湖遗址不同时段的房址及主要出土器物
    表6.8 贾湖各期居址的平均值及已知建筑面积
    表6.9 彭头山部分出土石器的原料
    表6.10 彭头山部分非燧石石器的测量统计数据
    表6.11 彭头山部分燧石石器的测量统计数据
    表6.12 彭头山部分非燧石和燧石刮削器形态统计数据比较
    表6.13 八十垱部分出土石器的原料
    表6.14 八十垱部分石器的测量统计数据
    表6.15 贾湖遗址发现稻米的遗迹及出土遗物
    表6.16 贾湖野生动物的推断最小个体数(MNI)
    表6.17 贾湖3件石铲的测量数据
    表6.18 跨湖桥出土部分骨、角钉形器的统计数据
    表6.19 跨湖桥出土部分线轮的统计数据
    表6.20 彭头山遗址燧石碎屑(包括碎块、碎片和断片)的出土位置
    表6.22 八十垱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分类
    表7.1 河姆渡遗址各期的植物孢粉
    表7.2 河姆渡出土动物遗存
    表7.3 河姆渡出土动物的推断最小个体数(MNI)
    表7.4 河姆渡第一期灰坑
    表7.5 河姆渡四期石质器物的原料组合
    表7.6 汤家岗文化的墓葬与随葬品
    表7.7 河姆渡文化的墓葬与随葬品
    表7.8 绰墩马家浜文化的墓葬与随葬品
    表8.1 城头山遗址的出土动物
    表8.2 南河浜遗址崧泽文化层的孢粉组合
    表8.3 长江下游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
    表8.4 南河浜遗址动物出土位置及最小个体数推算
    表8.5 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时期的房址及主要出土器物
    表8.6 城头山遗址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房址及主要出土器物
    表8.7 城头山遗址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房址及主要出土器物
    表8.8 城头山遗址大溪及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陶窑及主要出土器物
    表8.9 城头山聚落发掘区的已知建筑面积、平均值和建筑密度指数
    表8.10 城头山遗址出土的大溪、屈家岭及石家河文化工具套
    表8.11 邓家湾和肖家屋脊遗址屈家岭文化的工具套
    表8.12 邓家湾和肖家屋脊遗址石家河文化的工具套
    表8.13 城头山遗址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出土工具套与建筑密度指数变化对比
    表8.14 城头山遗址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墓葬出土的工具
    表8.15 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土坑墓的随葬品
    表8.16 城头山遗址屈家岭文化土坑墓的随葬品
    表8.17 城头山遗址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的随葬品组合
    表8.18 邓家湾遗址石家河文化墓葬的随葬品
    表8.19 肖家屋脊遗址石家河文化土坑墓的随葬品
    表8.20 肖家屋脊遗址石家河文化瓮棺葬墓的随葬品
    表8.21 崧泽遗址墓葬的随葬品组合
    表8.22 南河浜遗址墓葬的随葬品组合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