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信息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工程师技术手册

浏览历史

电子工程师技术手册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电子工程师技术手册
  • 书号:9787030300553
    作者:陈永甫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A5
  • 页数:1088
    字数:962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6/13
  • 所属分类:
  • 定价: ¥69.80元
    售价: ¥55.14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当今电子技术的综合工具书。在总体结构上,本手册较全面地覆盖了电子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资料、电路网络、电磁基础、半导体器件和放大电路、集成运放、功率放大电路、数字电路与逻辑技术、通信电路、调制技术、天线、大型电子系统设计与计算等13章。本书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并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还大量收入了当前电子领域的新技术、新制式、新器件的应用及工程计算。在编排上按学科分门别类编写,各章内容相对独立,既可系统学,也可按需分章选读。各章节编排有序、层次分明,查阅便捷。
本书信息容量大,应用性强、典型实例多,资料来源翔实、数据可靠,是电子科研、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的实用工具书。也可作为电子类工科院校师生和相关专业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设计)、考研(硕、博)的教辅书。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第1章 常用计量单位物理量和技术标准
    1.1 常用计量单位及换算
    1.1.1 法定计量单位
    1.1.2 常用物理量及单位
    1.1.3 常用单位换算
    1.1.4 通信线路中常用的传输单位:分贝与奈培
    1.2 常用物理常数及材料参数
    1.2.1 常用物理量(或常数)的标称值及精确值
    1.2.2 常用材料的介电常数、导电率及介质强度
    1.2.3 常用金属的相对电导率和相对磁导率
    1.3 标准
    1.3.1 标准及标准的分级
    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第2章 直流电路和网络
    2.1 欧姆定律
    2.1.1 局部欧姆定律
    2.1.2 全电路欧姆定律
    2.2 电阻及电阻的性质
    2.2.1 电阻与导体的电阻率
    2.2.2 电导率和百分电导率
    2.2.3 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2.3 叠加原理
    2.4 基尔霍夫定律
    2.4.1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2.4.2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2.5 戴维南定理
    2.6 桥型电路与惠斯通电桥
    2.7 电能、电功率
    2.8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2.9 电流的热效应和焦耳-楞次定律
    第3章 电与磁及其相互作用
    3.1 静电场中的库仑定律
    3.2 电场强度和电场力
    3.3 电场内的电位、电位差和做功
    3.4 电力线、电通量和电通量密度
    3.5 高斯定理
    3.6 电容器的容量
    3.6.1 电容器的基本性质是储存电荷
    3.6.2 电容器的电容量
    3.6.3 平行板电容器
    3.7 电容器的串接、并接和混接
    3.7.1 电容器的串接
    3.7.2 电容器的并接
    3.7.3 电容器的混接
    3.8 电容器的储能及静电引力
    3.8.1 电容器中积蓄的静电电能
    3.8.2 平行电极板间的静电吸引力
    3.9 磁铁、磁力及库仑定律
    3.10 磁力线、磁场强度、磁通量
    3.11 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及磁场计算方法
    3.11.1 通电直导体产生的磁场
    3.11.2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3.11.3 计算电流产生的磁场——安培环路积分定律
    3.11.4 通电螺旋环形线圈产生的磁场
    3.12 电流产生磁场的另一计算法则——毕奥-萨伐尔定律
    3.13 磁路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3.13.1 磁路欧姆定律
    3.13.2 磁路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3.13.3 磁路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3.13.4 有气隙的磁路计算及特点
    3.14 磁场对载流导体的电磁力及弗莱明左手定则
    3.14.1 载流直导体在磁场中的电磁力
    3.14.2 矩形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的转矩力
    3.15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伦兹力
    3.16 电磁感应和感应电动势
    3.16.1 法拉第实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3.16.2 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楞次定律
    3.16.3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16.4 运动导体的感应电动势与弗莱明右手定则
    3.17 互感应、互感电动势和互感系数
    3.17.1 互感现象和互感电动势
    3.17.2 环形线圈间的互感
    3.18 自感应、自感电动势和自感系数
    3.19 电感线圈的储能
    3.19.1 电感线圈的储能
    3.19.2 线圈铁心单位体积储存的能量
    3.20 材料的磁化与磁滞回线
    3.20.1 材料磁化及磁化曲线
    3.20.2 铁磁材料的分类
    3.21 涡流——大平面上流动的感应电流
    第4章 正弦交流电及非正弦周期信号线性电路
    4.1 正弦交流电及电动势的产生
    4.1.1 正弦交流电
    4.1.2 正弦交流电动势的产生
    4.2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物理量
    4.2.1 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和平均值
    4.2.2 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电角度和角频率
    4.2.3 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初相位和相位差
    4.3 正弦交流电的几种表示方法
    4.3.1 解析式(三角函数式)
    4.3.2 波形图(正弦曲线法)
    4.3.3 旋转矢量法
    4.3.4 符号法(相量法)
    4.4 单一参数(R、L或C)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4.4.1纯电阻正弦交流电路
    4.4.2 纯电感交流电路
    4.4.3 纯电容交流电路
    4.5 电阻和电感的串联电路
    4.6 电阻和电容的串联电路
    4.7 电阻、电感和电容的串联电路
    4.8 感性负载与电容并联的交流电路
    4.9 R、L、C并联电路
    4.10 提高感性电路的功率因数
    4.11 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
    4.11.1 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原理结构
    4.11.2 三相正弦交流电动势
    4.12 三相电源的连接和基本计算公式
    4.12.1三相交流电源的星形(Y)连接
    4.12.2三相交流电源的三角形(△)连接
    4.13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计算
    4.13.1 Y-Y形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4.13.2 星形电源与三角形负载连接(Y-△)对称电路的计算
    4.13.3 不对称Y-Y形三相电路的计算
    4.13.4 不对称△-△形三相电路
    4.14 非正弦周期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4.14.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产生
    4.14.2 非正弦周期波的谐波分析法
    4.14.3 非正弦周期交流信号的分析计算
    4.14.4 非正弦周期信源作用下线性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5章 半导体器件及其性能检测
    5.1 半导体及其类型
    5.1.1 本征半导体
    5.1.2 N型半导体(电子型半导体)
    5.1.3 P型半导体(空穴型半导体)
    5.2 PN结的形成及其单向导电性能
    5.2.1 半导体PN结的形成
    5.2.2 PN结的单向导电特性
    5.3 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及其伏安特性
    5.3.1 二极管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5.3.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5.4 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及管子好坏的检测
    5.4.1 二极管的主要技术参数
    5.4.2 普通二极管性能好坏的简易检测
    5.5 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5.5.1 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本构造和电路图形符号
    5.5.2 半导体三极管的分类
    5.6 三极管内的电流分配与放大机理
    5.6.1 三极管的电压偏置与基本放大电路
    5.6.2 三极管的电流分配与放大机理
    5.6.3 对三极管进行电流实测及数据分析
    5.7 半导体三极管的静态特性
    5.8 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的主要参数
    5.8.1 三极管的直流参数
    5.8.2 三极管的交流参数
    5.8.3 三极管的极限参数
    5.9 半导体三极管的简易检测
    5.9.1 三极管类型的判别
    5.9.2 三极管各电极引脚的判别和检测
    5.9.3 三极管的I_CEO和β值的简易测量
    5.10 三极管的选用、代换及使用注意事项
    5.10.1 半导体三极管的选用
    5.10.2 半导体三极管使用注意事项
    5.10.3 半导体三极管的代换
    第6章 晶体管放大电路及其应用计算
    6.1 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功能、分类和基本组成
    6.1.1 放大电路的功能及基本电路
    6.1.2 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性能指标
    6.2 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其放大原理
    6.2.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
    6.2.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6.3 放大电路的近似估算法
    6.4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
    6.4.1 放大电路的静态图解分析
    6.4.2 放大电路的动态图解分析
    6.4.3 交流负载线及交流信号的放大
    6.4.4 静态工作点对信号输出波形的影响
    6.5 放大电路的四种偏置方式及其特点
    6.5.1 三极管放大电路进行电压偏置的必要性
    6.5.2 偏置的稳定度
    6.5.3 偏置电路的偏置方式及其特征
    6.6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
    6.6.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组成
    6.6.2 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计算
    6.6.3 放大电路的交流分析与参量计算
    6.6.4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6.7 共基极放大电路
    6.7.1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组成
    6.7.2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静态工作点计算
    6.7.3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交流分析及性能参数估算
    6.7.4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特点及应用
    6.8 结型场效应管
    6.8.1 场效应晶体管的特点与分类
    6.8.2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及电路图形符号
    6.8.3 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曲线
    6.8.4 结型场效应管的技术参数
    6.9 绝缘栅场效应管
    6.9.1 N沟道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9.2 N沟道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10 场效应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
    6.10.1 自给式偏置共源极放大电路
    6.10.2 分压式偏置共源极放大电路
    6.10.3 场效应管共漏极放大电路(源极输出器)
    6.10.4 场效应管共栅极放大电路
    6.11 场效应晶体管的简易检测、判别及选用
    6.11.1 场效应晶体管的简易检测和质量判断
    6.11.2 场效应晶体管的代换与配对
    6.12 负反馈放大电路
    6.12.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反馈原理
    6.12.2 反馈的分类和反馈性质的判断
    6.12.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6.12.4 负反馈放大电路分析和计算
    6.13 多级放大电路
    6.13.1 多级放大器的组成
    6.13.2 多级放大器的级间耦合方式
    6.13.3 多级放大器的分析方法和估算
    6.13.4 典型多级放大电路分析
    第7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计算
    7.1 差分放大电路
    7.2 常用差分放大电路
    7.2.1 具有公共发射极电阻的差分放大电路
    7.2.2 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电路
    7.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分类及主要参数
    7.3.1 集成运放的组成和电路图形符号
    7.3.2 集成运放的分类、封装形式及引脚排列
    7.3.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7.4 集成运放的传输特性及理想化处理方法
    7.4.1 集成运放的等效电路
    7.4.2 集成运放的理想化处理及理想指标
    7.4.3 集成运放的传输特性及理想运放的“虚短”、“虚断”概念
    7.5 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和计算
    7.5.1 集成运放线性应用时的分析(处理)方法
    7.5.2 反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7.5.3 同相输入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7.5.4 差分输入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的计算
    7.5.5 反相输入求和运算电路
    7.5.6 同相输入求和运算电路
    7.5.7 基本积分运算电路
    7.5.8 基本微分运算电路
    7.5.9 基本对数运算电路
    7.5.10 基本指数运算电路
    7.5.11 乘法运算电路
    7.5.12 除法运算电路
    7.6 集成运放的非线性应用和计算
    7.6.1 集成运放非线性应用时的分析方法
    7.6.2 六种集成运放基本电压比较电路
    7.7 集成运放波形产生器电路及计算
    7.7.1 文氏电桥犚犆正弦波振荡器
    7.7.2 方波信号产生器
    7.7.3 占空比可调的集成运放矩形波产生器
    7.7.4 方波和三角波信号产生器
    7.7.5 占空比可调的方波、锯齿波产生器
    7.8 常用通用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典型应用
    7.8.1 质优价廉的通用型集成运放CF741(μA741)
    7.8.2 CF741的典型应用
    7.8.3 通用型低功耗、高增益四运放CF324及其系列型号CF124/224
    7.9 集成运放的合理选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7.9.1 集成运放的合理选用
    7.9.2 集成运放的正确使用及防护措施
    第8章 功率放大器
    8.1 功率放大电路的分类及甲类功率放大器
    8.1.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与分类
    8.1.2 变压器耦合单管甲类功率放大器
    8.2 变压器耦合乙类推挽功率放大器
    8.2.1 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8.2.2 乙类推挽放大的图解分析
    8.2.3 乙类推挽功放电路计算
    8.2.4 变压器耦合乙类功放——手提式3W喊话筒电路
    8.3 无输出变压器功率放大器(OTL电路及OCL电路)
    8.3.1 单端推挽OTL电路
    8.3.2 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8.3.3 复合互补对称推挽OTL电路
    8.3.4 双电源互补对称OCL功率放大电路
    8.3.5 OTL型和OCL型功放应用电路
    8.4 互补对称功放电路中的功率管配对和选用
    8.5 常用单通道集成功率放大器
    8.5.1 集成功率放大器概述
    8.5.2 单通道集成功率放大器的型号和参数
    8.5.3 LA4100/4101/4102/4112系列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
    8.5.4 单通道1~5W优质音响集成功率放大器
    8.6 双声道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
    8.6.1 常用双声道集成功率放大器的型号和参数
    8.6.2 几款优质双声道功率放大器应用电路
    8.7 高性价比的小功率集成音频放大器LM386
    8.7.1 LM386集成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8.7.2 LM386的外形及性能参数
    8.7.3 LM386的典型应用电路
    8.8 小巧的低电压双声道集成功率放大器TDA2822M
    8.8.1 TDA2822M双声道集成功放的特点
    8.8.2 TDA2822M的引脚排列及主要性能参数
    8.8.3 采用TDA2822M的直放式收音机电路
    8.9 STK系列厚膜音频功率放大器
    8.9.1 高保真度双声道厚膜集成功率放大器STK4141V
    8.9.2 单电源供电、双声道厚膜集成功率放大器STK4392
    8.9.3 高保真度厚膜集成功率放大器STK4036V
    8.10 高保真度高性价比的双通道集成功率放大器TDA1521
    8.10.1 TDA1521的特点
    8.10.2 TDA1521的主要电性能参数
    8.10.3 TDA1521双电源双声道OCL功率放大器
    8.10.4 TDA1521单电源双声道OTL功率放大器
    8.11 性能优异的大功率集成功率放大器LM1875
    8.11.1 LM1875的外形和主要技术参数
    8.11.2 LM1875双电源OCL功率放大器
    8.11.3 LM1875单电源OTL功率放大电路
    8.11.4 用两只LM1875构成桥式推挽BTL功率放大电路
    8.12 12W优质集成功率放大器D2006
    8.12.1 集成功放D2006简介
    8.12.2 D2006双电源OCL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8.12.3 D2006单电源OTL功率放大电路
    8.12.4 D2006桥式推挽BTL功率放大电路
    8.13 优质单片式14W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TDA2030
    8.13.1 TDA2030的性能特点
    8.13.2 TDA2030(8FG2030)的内部组成及引脚功能
    8.13.3 由TDA2030构成的OCL功放电路(双电源应用)
    8.13.4 由TDA2030构成的OTL功放电路(单电源应用)
    8.13.5 用两只TDA2030构成桥式推挽BTL功率放大电路
    8.14 40W立体声音频集成功放LM4766
    8.14.1 集成功放LM4766的主要电性能参数和外形
    8.14.2 LM4766双电源OCL功放电路
    8.14.3 LM4766单电源OTL功率放大电路
    8.14.4 LM4766桥式推挽BTL功率放大电路
    第9章 整流、滤波、稳压源电路及计算
    9.1 整流电路
    9.1.1 单相不可控整流电路
    9.1.2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9.2 三相整流电路
    9.2.1 三相半波整流电路
    9.2.2 三相桥式整流电路
    9.3 滤波电路
    9.3.1 滤波的作用及常见滤波电路的形式
    9.3.2 电容滤波电路
    9.3.3 电感滤波电路
    9.3.4 RC-π型滤波电路
    9.3.5 半波整流LC-Γ型滤波电路
    9.3.6 半波整流LC-π型滤波电路
    9.3.7 全波整流LC-Γ型滤波电路
    9.3.8 全波和桥式整流LC-π型滤波电路
    9.4 稳压电路
    9.4.1 稳压二极管
    9.4.2 并联型稳压电路计算
    9.4.3 并联型基准电压三极管稳压电路
    9.4.4 串联型三极管稳压电路
    9.5 集成稳压器
    9.5.1 三端固定输出集成稳压器
    9.5.2 三端可调输出集成稳压器
    9.5.3 小型固定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第10章 数字电路与逻辑技术
    10.1 数制与码制
    10.1.1 计数体制
    10.1.2 不同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10.1.3 码制
    10.2 逻辑代数和基本逻辑运算
    10.3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基本定律及运算规则
    10.4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相互转换及其化简
    10.4.1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10.4.2 逻辑函数的相互转换
    10.4.3 代数化简的常用方法及所用公式
    10.5 门电路分类与逻辑赋值
    10.5.1 逻辑变量的两种取值及逻辑规定
    10.5.2 门电路的组成和分类
    10.6 分立元件逻辑门电路
    10.6.1 二极管门电路
    10.6.2 三极管非门电路(反相器)
    10.6.3 常用复合门电路
    10.7 TTL集成门电路
    10.7.1 TTL集成门电路及其集成器件系列
    10.7.2 TTL与非门
    10.7.3 常用TTL逻辑门电路
    10.8 CMOS集成电路
    10.8.1 CMOS集成电路的由来和优点
    10.8.2 CMOS集成门系列及其型号命名
    10.8.3 CMOS非门(反相器)
    10.8.4 常用的CMOS逻辑门及其逻辑运算
    10.9 CMOS电路与TTL电路的接口及其驱动
    10.9.1 接口电路简介
    10.9.2 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
    10.9.3 CMOS电路驱动TTL电路
    10.10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10.10.1 组合逻辑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10.10.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10.11 加法器
    10.11.1 半加器
    10.11.2 全加器
    10.11.3 多位加法和集成加法器
    10.11.4 常用集成加法器
    10.12 编码器
    10.12.1 二进制编码器
    10.12.2 8线-3线优先编码器74LS148
    10.12.3 10线-4线优先编码器74LS147
    10.12.4 其他常用集成优先编码器
    10.13 译码器
    10.13.1 3线-8线译码器74LS138
    10.13.2 显示译码器
    10.13.3 常用集成译码器/驱动器
    10.14 触发器
    10.14.1 触发器的特点和分类
    10.14.2 基本RS触发器
    10.14.3 同步RS触发器
    10.14.4 JK型、D型、T型和T′型触发器
    10.14.5 常用集成JK型和D型触发器
    10.15 不同类型触发器间的相互转换
    10.15.1 触发器间的转换
    10.15.2 JK触发器转换成D、T(T′)和RS触发器
    10.15.3 D触发器转换成JK、T、T′和RS触发器
    10.16 计数器
    10.16.1 同步二进制计数器
    10.16.2 集成同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74LS161
    10.16.3 集成异步二进制计数器74LS290
    10.16.4 常用集成TTL型、CMOS型计数器
    10.17 寄存器
    10.17.1 数码寄存器
    10.17.2 移位寄存器
    10.17.3 集成双向4位移位寄存器74LS194
    10.17.4 常用移位寄存器
    10.18 数模(D/A)转换器
    10.18.1 D/A转换器的原理框图
    10.18.2 集成8位D/A转换器DAC0832
    10.19 模数(A/D)转换器
    10.19.1 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10.19.2 逐次逼近型集成A/D转换器ADC0809
    10.20 CMOS双积分型3½位A/D转换器CC14433
    10.20.1 A/D转换器CC14433的电路结构及性能
    10.20.2 采用CC14433的3½位数字显示200mV直流毫伏表
    10.20.3 常用A/D和D/A转换器
    10.21 多谐振荡器
    10.21.1 对称多谐振荡器
    10.21.2 不对称多谐振荡器
    10.21.3 RC环形多谐振荡器
    10.22 单稳态触发器
    10.22.1 微分型单稳态触发器
    10.22.2 积分型单稳态触发器
    10.22.3 集成单稳态触发器
    10.22.4 单稳态触发器的应用
    10.22.5 常用TTL型和CMOS型集成单稳态触发器
    10.23 石英晶体振荡器
    10.23.1 石英晶体的基本特性
    10.23.2 采用TTL门电路的石英晶体振荡器
    10.23.3 采用CMOS门电路的石英晶体振荡器
    10.24 数字电路的综合应用与典型课题设计
    10.24.1 两款八路智力竞赛抢答器电路
    10.24.2 数字显示秒表电路
    10.24.3 数字显示心率测试仪电路
    10.24.4 红外自动计数四位数字显示电路
    10.24.5 数显式红外光控可逆计数电路
    10.24.6 采用CC14433型A/D转换器的3½位直流数字电压表
    10.24.7 采用CC7107型A/D转换器的3½位直流数字电压表
    10.24.8 采用CC7106(7126)的3½位液晶显示直流数字电压表
    10.24.9 采用CC7116型A/D转换器的3½位直流数字电压表
    10.24.10 关于CC7106/7107两种量程(200.0mV和2.0V)电路参数的选用
    第11章 通信电路与调制/解调技术
    11.1 通信系统概论
    11.1.1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1.1.2 通信系统分类和工作方式
    11.1.3 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11.1.4 通信的工作方式
    11.1.5 调制及调制方式
    11.1.6 无线电通信系统和无线电磁波的频段划分
    11.2 振荡器
    11.2.1 振荡器概述
    11.2.2 反馈型振荡器的组成及振荡原理
    11.3 LC正弦波振荡器
    11.3.1 变压器反馈式LC正弦波振荡器
    11.3.2 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11.3.3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11.3.4 克拉泼振荡器
    11.3.5 西勒振荡器
    11.3.6 场效应管LC正弦波振荡器
    11.4 RC正弦波振荡器
    11.4.1 RC移相网络
    11.4.2 RC移相振荡器
    11.4.3 桥式RC选频振荡器
    11.4.4 采用集成运放的犚犆正弦波振荡器
    11.5 负阻正弦波振荡器
    11.5.1 负阻器件的基本特性
    11.5.2 负阻振荡器
    11.6 集成电路振荡器
    11.6.1 225MHz单片集成振荡器MC1648
    11.6.2 ICL8038、XR-2206和MAX038三种集成函数波形产生器
    11.7 石英晶体振荡器
    11.7.1 石英晶体谐振器及其主要特性
    11.7.2 并联谐振型晶体振荡器
    11.7.3 串联谐振型晶体振荡器
    11.7.4 场效应管密勒(Miller)晶体振荡器
    11.7.5 泛音晶体振荡器
    11.7.6 高稳定石英晶体振荡器
    11.8 振幅调制
    11.8.1 普通调幅(AM)
    11.8.2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DSB)
    11.8.3 单边带调幅(SSB)
    11.8.4 用集成模拟乘法器构成的各种调幅电路
    11.8.5 残留边带调制(VSB)
    11.9 角度调制(调频和调相)
    11.9.1 调角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与调制特性
    11.9.2 实现频率调制的方法与电路
    11.9.3 调频(FM)波与调相(PM)波的比较
    11.10 二进制数字调制
    11.10.1 数字调制的概念
    11.10.2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
    11.10.3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11.10.4 二进制绝对移相键控(BPSK或2PSK)
    11.10.5 二进制相对移相键控(2DPSK)
    11.11 四相调制QPSK
    11.12 多进制移相键控(MPSK)
    11.12.1 MPSK信号的数学表达式
    11.12.2 八相移相键控(8PSK)
    11.13 相位与幅度相结合的多进制正交幅变移相(MQAM)
    11.14 普通调幅波(AM)的解调
    11.14.1 普通AM波的解调方法
    11.14.2 峰值包络检波器
    11.14.3 小信号平方律检波器
    11.15 抑制载波双边带(DSB)和单边带(SSB)调幅信号的解调
    11.15.1 同步检波(Synchronous Detection)
    11.15.2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SC-AM)的解调
    11.15.3 抑制载波单边带调幅(SSB/SC-AM)信号的解调
    11.16 用集成模拟乘法器解调各种调幅波
    11.16.1 用集成模拟乘法器MC1595构成AM波同步检波电路
    11.16.2 用MC1595构成DSB/SC-AM波同步检波电路
    11.16.3 用集成模拟乘法器MC1596实现AM波的调制与解调
    11.17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和综合比较
    11.17.1 抗干扰(噪声)性能
    11.17.2 传输带宽B
    11.17.3 各种模拟系统的综合比较
    11.18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及比较
    11.19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和香农(Shannon)定理
    11.19.1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1.19.2 信息容量、信道容量和香农定理
    11.20 现代数字调制系统性能和香农理论极限
    第12章 天线
    12.1 无线电波相关知识
    12.1.1 电磁波与无线电波
    12.1.2 无线电波的极化与接收时的极化匹配
    12.1.3 电磁波的特性
    12.2 无线电波的传播
    12.2.1 地表面波传播
    12.2.2 天波传播
    12.3 天线基础
    12.3.1 天线辐射原理及电磁基本振子
    12.3.2 基本振子的辐射
    12.3.3 对称振子天线
    12.4 天线的主要特性和电参数
    12.4.1 天线的作用和发收的可逆性——互易原理
    12.4.2 天线的主要特性和电参数
    12.4.3 天线的等效噪声温度T_a和接收系统的总噪声温度T_>s
    12.4.4 接收天线功率P_r与弗里斯(Friis)传输公式
    12.5 常用的中、短波广播、通信基本天线
    12.5.1 由线状和管状导体制成的天线
    12.5.2 折合半波振子
    12.5.3 环形天线
    12.6 无线电通信、雷达和广播电视中的常用天线
    12.6.1 引向天线(八木-宇田天线)
    12.6.2 蝙蝠翼天线
    12.6.3 菱形行波天线
    12.6.4 对数周期偶极子天线阵
    12.7 现代微波工程天线
    12.7.1 螺旋聚束天线
    12.7.2 螺旋聚束天线设计实例
    12.7.3 旋转抛物面天线
    12.7.4 卡塞格伦天线
    12.7.5 国内常见的抛物面天线及其性能
    12.7.6 喇叭天线
    12.7.7 缝隙天线
    12.7.8 贴片或微带天线
    12.8 移动通信中的基站天线和移动台天线
    12.8.1 移动通信基站和移动台天线的特点
    12.8.2 移动台天线
    12.8.3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
    12.9 智能天线和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
    12.9.1 智能天线的发展及技术特点
    12.9.2 多波束智能天线系统
    12.9.3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
    12.9.4 基于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的移动通信基站
    第13章 大型电子系统工程设计、计算
    13.1 微波接力通信及其中继距离的计算
    13.1.1 微波视距传播与中继(接力)通信
    13.1.2 实用频分制2GHz/300CH微波中继系统分析和核算
    13.1.3 实用8GHz/480CH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分析与核算
    13.2 微波的传播衰落与微波接力通信传输质量的核算
    13.2.1 微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13.2.2 微波传播衰落与中继通信的质量核算
    13.2.3 分集接收及衰落保护余量的核算
    13.3 卫星通信系统及其链路的设计、计算
    13.3.1 卫星通信及其覆盖范围
    13.3.2 INTELSAT系列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13.3.3 卫星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含义
    13.3.4 卫星通信系统上行和下行线路方程
    13.3.5 卫星通信系统线路参数计算实例
    13.4 雷达方程、雷达截面积和最大探测距离
    13.4.1 雷达的基本任务和雷达方程
    13.4.2 物体的雷达截面积及对作用距离的影响
    13.4.3 雷达探测距离的计算
    13.5 多普勒效应、多普勒雷达及气象雷达实例计算
    13.5.1 多普勒频移与测速雷达
    13.5.2 多普勒雷达
    13.5.3 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
    13.6 互联互通的开放性软件加载平台——软件无线电
    13.6.1 软件无线电通信的提出
    13.6.2 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13.6.3 软件无线电的应用
    13.6.4 软件无线电的前景展望及其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