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考古/历史 > 考古 >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卷)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卷)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卷)
  • 书号:9787030265241
    作者:古方
  • 外文书名:
  •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 页数:2112
    字数:316800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null
  • 所属分类:K87 中国文物考古
  • 定价: ¥2680.00元
    售价: ¥2144.00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从中国玉器发展史来看,所谓“传世玉器”一般是指前朝或更早时期制作并遗留下来的玉器。由于玉器具有坚固耐久的不朽性和材质稀少的珍贵性,这些玉器往往为后世所沿用、改制或珍藏,例如商代晚期的妇好墓中出土有史前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汉代诸侯王墓里出土有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改制的器物等。但这种情形并非普遍现象,因为历史上各朝代的用玉制度各不相同,玉器的造型、纹饰以及组配形式亦有差异,所以很少直接沿用传世玉器。直到宋代之前,传世玉器在玉器发展史上还不是一个主要品类。
  从宋代开始,传世玉器逐渐为世人所重视,这同古玩的产生以及古玉的收藏密切相关。宋代在文人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一股搜集和考据古器物的风气,民间收藏古玩的习俗便出现了,古玉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古玩品种之一。文人在慕古思潮支配下,积极搜集、整理、研究商、周、汉(所谓“三代”)的金石、玉等古物,并编辑成书,公诸于世,广为流传,如赵明诚的《金石录》和《金石学》,欧阳修的《集古录》,王黼的《重修宣和博古图》,洪适的《隶释》、《隶续》等。特别是吕大临的《考古图》和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都收录了少量的汉代玉器,这是最早收录传世玉器的著作。古玩的特点之一是商品化,也就是具有交易买卖性,很多传世古玉通过古玩店流入收藏家的手中。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内经营古玩的店肆已成规模,但此时的古玩店经营范围甚广,更像杂货店。如汴梁东街北“潘家酒店”,“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见《东京梦华录》)。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现了专营古玉的“七宝社”,出售玉带、玉碗、玉花瓶、玉绦环及玻璃、水晶、宝石等(见《西湖老人繁盛录?诸行市》),还有“七宝考古社”(见《都城纪胜?社会》)和“骨董行”(见《梦梁录》卷十三)等经营中外奇珍异宝的商家。当时还出现了将古玉作为礼物贡奉、馈赠的风气,如大臣张俊进奉宋高宗的宝物中,仅玉器一项就有新旧玉器共42件,可见当时民间所藏传世玉器的数量是很可观的。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是第一部收辑传世古玉的图录,虽然仅刊布41件古玉,但标志着古玉收藏专业化的形成。至清代,古玉收藏之风炽盛,尤以乾隆帝为甚。受乾隆帝的影响,清中晚期至民国,古玉成为古玩中最重要的品种,也是官宦富贾收藏的对象。清末,吴大澂著《古玉图考》,公布了自己毕生所藏220余件古玉,并详加考证,图文并茂,成为划时代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当时民间古玉收藏与研究的最高水平。
  真正的古玉毕竟是后世无法再创作的文物,数量很有限,而玩赏者却日益增多,伴随着藏玉的风气日渐浓厚,仿古玉便应运而生了。仿古玉是模仿古代玉器和铜器式样加工碾琢的玉器。民间制作仿古玉的目的,多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欺骗藏家,这从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论古玉器》、清代陈性《玉纪》和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中可窥一二。而清宫廷制玉作坊则是为满足皇族玩赏的需要而制作仿古玉,是当时慕古之风的反映,并非牟利之作,具有较高艺术创作水准。例如乾隆晚年,大发好古之兴,不仅广为搜罗古玉,还命玉匠制作仿古玉。清宫旧藏中,有不少古玉与仿古玉同置于一盒内,即为乾隆帝嗜古玩玉之遗留。仿古玉出现于宋而盛行于明清,特别是清代仿古玉的制造、销售、收藏、玩赏等,规模均达到高潮,其数量相当可观。清代仿古玉的制作工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古玉造型和纹饰风格进行仿制,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爱好,往往有清代玉雕艺术审美特点,这类仿古玉较易识别;另一种不仅在造型、纹饰上与古玉相同,而且通过特殊手段,对器表层颜色进行复杂处理,使之形神逼真,真伪难辨。因而过去留下来的玉器中有不少仿古玉混杂在传世玉器中,其中相当多的仍被当作三代玉器而流传,这也构成了传世玉器的一大特色。
  自唐宋以来,世人的财富和丧葬观念以及起居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炉、瓶、盒以及山子等实用、陈设器不入土随葬,而是作为家庭或家族财富世代流传下来。特别是清乾隆时期,清政府直接控制了新疆和田地区,大规模组织开发和田玉,优质和田玉料源源不断输入中原内地,成为宫廷玉器的主要玉料来源。同时,江南地区以苏州和扬州为代表的玉雕业也发展到巅峰水平,制作品种从几百公斤乃至数吨的玉山子摆件,到佩饰和手把件,无所不包,清宫旧藏的数万件清代宫廷玉器,其精品佳作几乎都是乾隆时期制作的。清道光年间,和田采玉向民间开放,民间用玉之风大盛。赵汝珍《古玩指南》描述了清末北京城里玩玉的盛况:“凡京中之中上等人物,无不腰缠累累,丁丁当当者,居则以玉为消遣之品,行则以玉为富厚之征,朋友相见必以所得之玉相夸示,集会谈话必以玉为主要论题。居家无玉,宛如非士夫之宅第。服饰无玉,直同非完整之衣履。身上无玉,似不便与友朋相会。无玉之知识,直不能插入友朋集会之谈话。玉之重要如此,故社会人士无不竭力以求之。” 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民间用玉数量之庞大。因此,清代中晚期的玉器是传世玉器的主体。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看到的传世玉器大体包括三个部分,即以史前时代和商、周、汉时期为代表的“高古玉”,自宋代以来的仿古玉,以及明清时期宫廷和民间作坊制作的各式玉器。存世的数量也依次递增。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史前时代至汉代,其特点是玉器使用的制度化,纹饰充满神秘色彩以及造型上远离世俗。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玉器风格逐渐摆脱了神秘感,向世俗化发展,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传世玉器正是反映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传世玉器绝大多数集中收藏于国家文博单位,这为系统整理和全面研究传世玉器提供了便利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玉器全集》(六卷)出版,其中收录了大量博物馆藏自史前时代至清代的传世玉器,为深入研究传世玉器奠定了基础。本书 “传世玉器” 的概念,指公立博物馆及文博管理部门收藏的非考古发掘出土、无具体出土地点或记录,以及不明来源的古代玉器,亦包括流传有序旧藏或捐赠的古代玉器。有些玉器的时代是清晰的,比如清宫旧藏有年号款识、千字文编号、刻有御制诗文等玉器。虽然从广义上来看,民间私人藏玉也应属于传世玉器的范畴,但是目前民间收藏的传世玉器在统计和鉴定上尚存有困难,故本书未将民间藏玉收录在内。
  本书的编纂是一项规模宏大、艰巨复杂的文化工程,也是宋代以来著录传世玉器集大成之作。我们在大量实物标本的分析和辨伪的基础上,基本理清了中国古代传世玉器演变脉络与基本面貌,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和普及玉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在鉴定方面也为古玉爱好和收藏者提供了可信的“标准器”。
  本书共分八卷,以玉器发展阶段先后为序,即新石器时代、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和明清民国。书中以宋代至清代(含民国时期)玉器为主,兼以其它时期玉器为辅。全书共收集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博物馆馆藏传世玉器约2000余件(套),其中有80%的传世玉器是首次面世。每卷有玉器彩色图版256幅,配有文字说明,并且全书均为中英文对照。为了保持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完整性,本书还收录了一些翡翠、玛瑙、水晶、琉璃、寿山石和绿松石等广义的玉制品。
  本书也为研究宋元明清玉器提供了最为翔实的资料。一件传世玉器应是其材质、工艺、美术、文物价值的总和,为了能更好地把深藏于每件传世玉器中的信息表达出来,全书每一件玉器文字描述的作者和每一幅照片的摄影者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力求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玉器标本的选择,以造型和纹饰精美、质料优良、雕工细腻、时代风格明显者优先,突出反映各时代玉器的器形纹饰、制玉工艺、玉料特征、审美观念、用玉习俗等,使读者对这一阶段玉器发展史有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出土玉器与传世玉器共同构成了中国玉器史的研究基础。前者是以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玉器为主,时代集中于史前时期至唐代,基本资料见于《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后者以文博部门所藏传世玉器为主,时代集中于宋代至清代,基本资料见于本书。因此,这两部巨著为将来建立完整的中国玉器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更加丰富和完善了国内外学者和玉器爱好者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1卷 新时器时代·商·西周·春秋·战国
    2卷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3卷 宋·辽·金·元·明
    4卷 明
    5卷 明·清
    6卷 清
    7卷 清
    8卷 清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