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地球天文 >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书号:9787030321848
    作者:《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大16
  • 页数:748
    字数:1400
    语种:汉语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05
  • 所属分类:P46 气候学
  • 定价: ¥280.00元
    售价: ¥221.20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12个部委组成的编写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共有16个部门的158位专家参与了评估报告的编写。这是中国第二次组织编制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全球气候变化有关评估方法的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采取的行动及成效5部分,共40章。《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满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需求为目标,对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反映中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果。   本书可供中央、地方和国家各级决策部门,以及气候、气象、经济、外交、水文、海洋、农林牧、地质和地理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使用。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总摘要
    第一部分 中国的气候变化
    摘要
    第一章 科学认识气候变化
    提要
    1.1 天气、气候和气候系统
    1.2 气候变化的驱动力
    1.3 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和预估
    1.4 IPCC评估报告的影响和未来工作
    第二章 辐射强迫与气候变化归因
    提要
    2.1 辐射强迫、全球增温潜能与温变潜能
    2.2 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
    2.3 大气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
    2.4 大气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
    2.5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辐射强迫
    2.6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归因
    第三章 观测的中国气候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
    提要
    3.1 近百年中国的温度变化
    3.2 近百年中国降水量的变化
    3.3 东亚大气环流变化
    3.4 云、辐射与对流层温度变化
    3.5 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的联系
    第四章 现代极端气候事件变化
    提要
    4.1 极端降水事件
    4.2 极端气温事件
    4.3 热带气旋和台风
    4.4 低能见度事件
    4.5 极端气候事件的综合评估
    第五章 冰冻圈变化
    提要
    5.1 冰川变化及影响
    5.2 冻土变化及影响
    5.3 积雪变化及影响
    5.4 河冰、湖冰和海冰变化及影响
    第六章 陆地水循环与近海变化
    提要
    6.1 降水、蒸发与土壤湿度
    6.2 湖泊与湿地
    6.3 径流
    6.4 近海气候
    6.5 近海海洋灾害
    6.6 沿岸海平面
    第七章 历史气候变化
    提要
    7.1 近2万年的气候变化
    7.2 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
    7.3 近500年的气候变化
    7.4 历史极端气候事件
    第八章 大气成分变化及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
    提要
    8.1 大气温室气体
    8.2 大气气溶胶
    8.3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成分变化
    8.4 对流层臭氧
    第九章 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评估与气候变化预估
    提要
    9.1 气候系统模式发展概况
    9.2 20世纪气候模拟评估
    9.3 20世纪年代际变化的模拟
    9.4 21世纪气候变化预估
    9.5 不确定性分析
    第十章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
    提要
    10.1 区域气候模式的评估
    10.2 区域气候模式预估中国气候变化情景
    10.3 区域预估中的不确定性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摘要
    第十一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中国影响的综合分析
    提要
    11.1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的主要结论
    11.2 中国面临的主要气候与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第十二章 影响与适应研究基础框架概述
    提要
    12.1 气候变化影响的监测和分析认定
    12.2 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与应用
    12.3 未来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12.4 适应分类与适应对策评估
    12.5 评估的不确定性
    第十三章 气候变化对陆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和适应
    提要
    13.1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13.2 观测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13.3 气候变化对未来水文水资源的可能影响
    13.4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适应对策
    13.5 研究差距和优先适应领域
    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适应
    提要
    14.1 观测到的影响
    14.2 预计的可能影响
    14.3 适应对策
    14.4 研究差距和优先适应措施
    第十五章 气候变化对近海和海岸带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提要
    15.1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15.2 观测的对近海和海岸带环境的影响
    15.3 预计的可能影响
    15.4 适应对策与措施
    15.5 研究差距和优先适应措施
    第十六章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适应
    提要
    16.1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16.2 观测到的影响
    16.3 预计的可能影响
    16.4 适应技术与措施
    16.5 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
    第十七章 气候变化对能源活动的影响和适应
    提要
    17.1 能源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17.2 观测到的影响
    17.3 预计可能的影响
    17.4 能源领域适应对策
    17.5 研究差距与优先适应领域
    第十八章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和适应
    提要
    18.1 沿海核电工程
    18.2 三峡工程
    18.3 南水北调工程
    18.4 山地灾害防护工程
    18.5 公路铁路等寒区工程
    18.6 沙漠化防治及水土保持
    18.7 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8.8 退耕还林工程
    第十九章 气候变化对工业、交通、人居和健康的影响和适应
    提要
    19.1 工业与交通部门
    19.2 人居生活
    19.3 人体健康
    第二十章 气候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适应
    提要
    20.1 气候变化对华北区的影响及对策
    20.2 气候变化对东北区的影响及对策
    20.3 气候变化对华东区的影响及对策
    20.4 气候变化对华中区的影响及对策
    20.5 气候变化对华南区的影响及对策
    20.6 气候变化对西南区的影响及对策
    20.7 气候变化对西北区的影响及对策
    20.8 区域可持续发展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
    第三部分 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摘要
    第二十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提要
    21.1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和形势
    21.2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
    第二十二章 世界与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形势
    提要
    22.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概况
    22.2 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情况
    22.3 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与成效
    第二十三章 能源供应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
    提要
    23.1 洁净煤转化技术
    23.2 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
    23.3 非化石能源技术
    23.4 结论与总结
    第二十四章 中国能源终端利用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
    提要
    24.1 工业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
    24.2 交通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
    24.3 建筑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
    第二十五章 中国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减排技术与潜力
    提要
    25.1 工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与潜力
    25.2 工业过程中氧化亚氮(N_2O)的减排技术与潜力
    25.3 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氟气体的减排潜力
    第二十六章 中国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减排增汇技术与潜力
    提要
    26.1 中国农业减排增汇措施及潜力
    26.2 林业减排增汇技术及潜力
    26.3 湿地保护与固碳减排
    26.4 农林业减排增汇措施的障碍与对策
    第二十七章 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宏观评价
    提要
    27.1 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27.2 未来碳排放趋势分析
    27.3 促进减缓碳排放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低碳发展之路
    提要
    28.1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与选择
    28.2 低碳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8.3 中国低碳发展的主要对策
    第四部分 全球气候变化有关评估方法的分析
    摘要
    第二十九章 全球与中国温度变化的评估方法分析
    提要
    29.1 千年温度变化
    29.2 近一百年地表温度变化
    第三十章 全球和区域碳收支的评估方法分析
    提要
    30.1 全球碳收支评估方法分析
    30.2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源和碳汇影响的评价方法分析
    30.3 陆地生态系统固定大气二氧化碳量区域评估方法分析
    30.4 海洋碳收支评估方法分析
    30.5 中国区域的碳库及其碳收支评估结果分析
    第三十一章 人为气候变化与自然气候变率评估分析
    提要
    31.1 现代气候变暖的历史透视的评估
    31.2 自然气候变率在百年时间尺度气候变化作用的评估
    31.3 人类活动对百年时间尺度气候变暖贡献评估
    31.4 评估自然和人类联合强迫的气候变化预估
    第三十二章 气候变化阈值的科学分析
    提要
    32.1 气候变化阈值提出的原因
    32.2 关键脆弱性的判据与阈值
    32.3 气候变化阈值的确定方法及其不确定性
    32.4 中国地区阈值的确定及其影响分析
    第三十三章 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方法分析
    提要
    33.1 减排责任分担的方法学评估
    33.2 人均历史累积排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33.3 生产侧与消费侧方法的差异
    第三十四章 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分析
    提要
    34.1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分析
    34.2 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及其效果评估
    34.3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采取的行动及成效
    摘要
    第三十五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
    提要
    35.1 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框架
    35.2 应对气候变化总体目标
    35.3 应对气候变化总体进展
    第三十六章 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提要
    36.1 节能和提高能效
    36.2 优化能源结构
    36.3 防治污染协同减排
    36.4 发展循环经济
    36.5 减缓农业和农村温室气体排放
    36.6 增强森林碳汇
    第三十七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提要
    37.1 保障粮食安全
    37.2 保护林业自然生态系统
    37.3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37.4 加强海岸带管理
    37.5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37.6 适应气候变化的成功案例
    第三十八章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提要
    38.1 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提高
    38.2 广泛的公众参与
    38.3 地方政府和企业
    第三十九章 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提要
    39.1 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面临的挑战
    39.2 《公约》及《议定书》下的合作活动
    39.3 《公约》及《议定书》外的多边、双边及地区合作
    39.4 国际科学合作
    第四十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
    提要
    40.1 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法规建设
    40.2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安排
    40.3 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
    40.4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的体制建设
    40.5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名词解释
    后记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