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本科教材 > 工学 > 0801 力学 > 大陆边缘构造与地球动力学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大陆边缘构造与地球动力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大陆边缘构造与地球动力学
  • 书号:9787030212184
    作者:周祖翼 李春峰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324
    字数:39800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5
  • 所属分类:P73 海洋基础科学 0801 力学
  • 定价: ¥48.00元
    售价: ¥37.9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以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同时结合作者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科研积累,系统介绍了大陆边缘构造研究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方法,阐述了大陆边缘从张裂到俯冲汇聚的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并且以实例介绍了我国重要边缘海的构造与演化。另外,本书还介绍了当前国际上相关的重大科学计划,以便读者把握这一学科的国际前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海洋地质、构造地质、地球物理、石油地质以及古环境等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图版
    前言
    第1章 大陆边缘构造研究概述
    1.1 主要大陆边缘研究计划简介
    1.1.1 国际大陆边缘研究计划
    1.1.2 美国的MARGINS计划
    1.1.3 EUROMARGINS计划
    1.2 大洋钻探与大陆边缘研究
    1.3 海底观测系统
    1.4 大陆边缘构造研究的地球物理方法
    1.4.1 反射地震学
    1.4.2 海底地震仪(OBS)与波速度反演
    1.4.3 层析成像
    1.4.4 电磁测深
    1.4.5 重磁数据的处理与解释
    第2章 大陆边缘的张裂过程
    2.1 大陆张裂的构造物理条件
    2.2 大陆裂谷作用的特征
    2.2.1 大陆裂谷深部结构模式
    2.2.2 大陆裂谷内热流作用
    2.2.3 岩浆的底侵作用
    2.3 大陆张裂的力学模型
    2.3.1 Vening Meinesz模型
    2.3.2 Vening Meinesz模型的改进
    2.3.3 简单剪切模式与挠曲旋转模型
    2.3.4 纯剪切拉张的Mckenzie模型及其改进
    2.3.5 弹性梁模型
    2.3.6 地幔柱上涌与三叉裂谷
    2.4 张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岩浆模式
    2.4.1 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
    2.4.2 非火山型张裂边缘
    2.4.3 过渡型张裂边缘
    2.5 巨大火成活动区
    2.5.1 LIPs的基本特征
    2.5.2 ODP对LIPs的研究
    2.5.3 LIPs的成因
    2.5.4 IODP对LIPs的研究展望
    2.6 冲绳海槽:弧后背景下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
    2.7 南海北部新生代张裂大陆边缘研究
    2.8 IODP对张裂大陆边缘的研究计划
    2.9 “破裂大陆岩石圈”科学计划介绍
    2.9.1 RCL科学计划部署与研究方法
    2.9.2 RCL研究区域简介:以加利福尼亚湾地区为例
    第3章 大陆边缘的汇聚过程
    3.1 组成单元及地球物理特征
    3.1.1 活动边缘的组成单元
    3.1.2 贝尼奥夫带及深源地震的成因
    3.1.3 俯冲逆断层型大地震与发震带研究
    3.1.4 重力与热流特征
    3.2 弧前地质作用
    3.2.1 俯冲增生与增生楔
    3.2.2 沉积物俯冲
    3.2.3 俯冲侵蚀
    3.2.4 大型海山和无震海岭的俯冲
    3.2.5 增生边缘与非增生边缘
    3.3 俯冲工厂与俯冲再循环中的大陆物质
    3.3.1 俯冲工厂与俯冲再循环概述
    3.3.2 俯冲沉积物的去向:增生还是俯冲至地幔
    3.3.3 俯冲侵蚀物质输入地幔的速率
    3.3.4 大陆物质返回地幔的速率与陆壳的净生长速率
    3.3.5 俯冲工厂与俯冲再循环重点研究区的评价
    3.4 活动边缘的流体地质作用
    3.4.1 活动边缘流体活动的表现和证据
    3.4.2 俯冲带上部流体活动的途径和流体渗出口的化学合成生物群
    3.4.3 弧前地幔的水化与蛇纹岩泥火山
    3.4.4 流体的化学成分与俯冲板片的脱水作用
    3.5 活动边缘研究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5.1 活动边缘陆壳的增生
    3.5.2 俯冲作用的起始
    3.5.3 俯冲板片的结局
    3.6 发震带试验
    3.6.1 SEIZE的研究内容
    3.6.2 SEIZE的研究区域介绍
    3.7 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
    3.7.1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正反演
    3.7.2 马尼拉俯冲带的构造形态
    3.7.3 恒春海脊与吕宋岛弧之间的构造关系
    3.7.4 吕宋岛弧上的弧内盆地
    3.7.5 台湾南部马尼拉俯冲带特征总结
    第4章 大陆边缘的构造沉降、隆升与剥蚀
    4.1 大陆边缘的构造沉降
    4.2 构造沉降分析
    4.2.1 影响构造沉降分析的因素
    4.2.2 回剥分析
    4.2.3 热唱构造沉降
    4.2.4 拉张盆地的地热史与地热场
    4.3 大陆边缘构造沉降例析
    4.3.1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构造沉降特征
    4.3.2 南海曾母盆地岩石圈特性与有效弹性厚度
    4.4 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
    4.4.1 被动大陆边缘初期的沉积特征
    4.4.2 年轻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
    4.4.3 成熟大陆被动边缘的沉积序列
    4.4.4 深海海沟、弧前和弧后盆地
    4.4.5 其他类型的边缘盆地
    4.5 大陆边缘的隆升与剥蚀
    4.5.1 大陆边缘的反转构造
    4.5.2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的剥蚀与隆升
    4.6 从源到汇(S2S)简介
    4.6.1 从源到汇系统
    4.6.2 关键科学问题
    4.6.3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第5章 边缘海的形成与演化
    5.1 弧后扩张
    5.2 构造转换
    5.3 被捕获的边缘海
    5.4 边缘海盆地成因讨论
    5.5 南海海盆的拉张模式
    5.6 西太平洋边缘海与古特提斯边缘海的对比
    5.6.1 西太平洋边缘海
    5.6.2 古特提斯残留边缘海
    5.6.3 西太平洋边缘海与古特提斯残留边缘海的对比
    5.6.4 小结
    第6章 大陆边缘构造的资源与环境效应
    6.1 大陆边缘中的气体水合物
    6.1.1 气体水合物的主要特性
    6.1.2 气体水合物的重要意义
    6.1.3 科学大洋钻探与天然气水合物
    6.2 大陆边缘与深部生物圈
    6.2.1 DSDP与深部生物圈
    6.2.2 ODP与深部生物圈
    6.2.3 IODP与深部生物圈
    6.3 印尼海道的关闭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
    6.3.1 印尼海道的五道屏障
    6.3.2 印尼海道的两度关闭
    6.3.3 构造对暖池演变的双向复合控制作用
    6.3.4 古海洋学研究的初步验证
    6.4 印尼海道的关闭与东非干旱化
    6.5 巨大火成岩区的形成对环境的影响
    6.5.1 对大气的影响
    6.5.2 对海洋的影响
    6.5.3 生物灭绝事件
    主要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