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社科/经管/语言/法律 > 管理学 > OECD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

浏览历史

OECD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OECD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
  • 书号:9787030315878
    作者:薛澜 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16
  • 页数:516
    字数:75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14
  • 所属分类:F20 国民经济管理
  • 定价: ¥96.00元
    售价: ¥75.84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OECD创新政策系列研究报告(OECD Innovation Policy Reviews)的中国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综合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此外还包括7篇附录。综合报告概述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分为四节:第一节,突出强调了科技在实现中国向可持续增长模式转型期间的作用,以及在构建高效的市场导向的创新体系中框架性条件的重要性;第二节,通过重点考察企业、公共研究机构与高校等一系列研发与创新主体,评估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第三节,着重分析了中国促进科技研发与创新活动的政策演变,对创新体系中的公共治理问题也予以回应;最后一节,对全书结论予以总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专题报告部分围绕两大主题展开。第一章至第七章重点讨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与行为绩效。其中,第一章概述了中国创新体系的制度构建、组织框架与行为绩效,并简要总结了中国的科技与创新政策现状、以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第二章、第三章分别考察了中国企业和公共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第四章考察了产业部门与公共科研组织间的联系,分析知识转移的主要瓶颈;第五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创新体系建设与研发全球化间的关系,揭示其发展趋势与主要政策挑战;第六章就科技人力资源问题,多角度分析了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供给现状、问题与绩效;第七章通过上海、四川与辽宁三个区域创新体系的案例研究,深入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层面上的创新政策探索与落实现状;第八章描述了过去30年间中国科技体系与相关政策的变迁历程;第九章评估了宏观经济、金融系统、社会文化、知识产权等创新的核心框架条件;第十章总结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特征,并讨论了政府的科技与创新政策在促进中国向市场导向型国家创新体系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最后,第十一章深入、细致地评估了中国当前主要科技与创新政策工具的优势与缺陷。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序言
    致谢
    缩略语和简写
    前言
    内容提要
    综合报告
    第1章 从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创新的作用
    1.1 经济改革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贸易和投资的对外开放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1.3 中国是高技术出口国吗?
    1.4 中国增长模式——成功与挑战
    1.5 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的作用
    1.6 创新的框架条件——巨大的改进空间
    1.6.1 教育
    1.6.2 竞争
    1.6.3 公司治理
    1.6.4 金融创新
    1.6.5 知识产权保护
    1.6.6 技术标准
    1.6.7 政府采购
    第2章 中国创新体系:主要特征及绩效
    2.1 国家层面
    2.2 区域层面
    2.3 科技人力资源
    2.4 创新体系中的主要参与者
    2.5 国内企业
    2.6 外企
    2.7 公共科研院所
    2.8 高等教育体系
    2.9 创新体系内部的相互作用
    第3章 促进创新:政策和治理的作用
    引言
    3.1 改革开放后科技政策的演进
    3.2 科技创新体制的治理
    3.2.1 中央层面的治理
    3.2.2 创新管理体制的中央与地方政府
    3.2.3 中国科技政策——一个政策组合视角
    3.2.4 对政策组合的总评
    3.2.5 更多政策工具组合的具体分析
    3.3 研发计划——首要的政策工具
    3.3.1 优势与成就
    3.3.2 当前计划的不足
    3.4 创新体系治理方面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学习过程中的阻碍
    3.4.1 以事实为基础的政策分析
    3.4.2 政策制定战略与优先
    3.4.3 政策制定工具
    3.4.4 政策执行工具
    3.4.5 评估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成就与挑战
    4.2 中国与全球创新体系的融合
    4.3 指导性原则和战略任务
    4.4 特别的建议
    4.4.1 调整政府的角色
    4.4.2 优化创新的社会环境
    4.4.3 科技人力资源的持续增长
    4.4.4 改进科学和创新政策的治理
    4.4.5 调整政策工具的组合
    4.4.6 确保对公共研究开发的足够支持
    4.4.7 加强产业和技术之间的连接
    参考文献
    专题分析报告
    第1章 制度安排、绩效、目标和主要挑战
    引言
    1.1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的参与者和管理结构
    1.1.1 主要的参与者
    1.1.2 科技管理的制度安排
    1.1.3 中国的科技和创新政策及工具
    1.2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绩效:一个简况
    1.2.1 国家层面的研发和创新绩效
    1.2.2 对研发投入和产出地区差异的简述
    1.3 中国的创新战略: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
    1.4 选择的主要政策问题
    1.4.1 转变成为一种更加依靠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4.2 改善创新的制度框架
    1.4.3 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
    1.4.4 重新定位和提升公共研发系统
    1.4.5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1.4.6 加强创新的管理
    1.5 总结和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企业的创新与研发能力
    引言
    2.1 改革开放前中国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2.2 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的过渡
    2.3 中国企业的研发活动
    2.3.1 本土企业
    2.3.2 外商投资企业
    2.4 产业—大学联系,外包和联盟
    2.4.1 国内产业—科学联系
    2.4.2 国际战略合作和外包
    2.5 行业间创新能力的差异
    2.6 创新绩效
    2.6.1 新产品
    2.6.2 专利
    2.6.3 企业所有权和创新绩效
    2.7 促进企业研发和创新的政策工具
    2.7.1 国家研发计划
    2.7.2 高新技术园区和商业孵化器
    2.7.3 知识产权所有权政策
    2.7.4 财政激励
    2.7.5 公共采购
    2.8 企业创新的瓶颈
    2.8.1 研发投入低
    2.8.2 基础研究缺乏
    2.8.3 政府支持不足和扭曲
    2.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的公共研究机构
    引言
    3.1 科技体制改革后的中国公共研究机构现状
    3.1.1 概述
    3.1.2 公共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和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
    3.1.3 中国公共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
    3.1.4 公共研究机构科技活动的效力与效率
    3.2 中国科学院现状
    3.2.1 概述
    3.2.2 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活动人员与研究开发人员
    3.2.3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经费收支情况
    3.2.4 科技活动与研究开发活动内部经费支出
    3.2.5 中国科学院科技活动的效力与效率
    3.3 从改革到未来
    3.3.1 公共研究机构在国家创新系统中角色的变化
    3.3.2 公共研究机构改革的影响
    3.3.3 公共研究机构在未来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3.3.4 促进公共研究机构发展的最新政策
    参考文献
    第4章 产业—科研联系
    引言
    4.1 促进产业—科研联系:框架条件
    4.1.1 立法和规章制度框架
    4.1.2 科学的机构设置:创建技术转移办公室
    4.1.3 公共规划:大学科技园与科技产业园
    4.1.4 金融机构:风险资本
    4.1.5 中介机构:技术市场
    4.2 互动渠道
    4.2.1 人员流动性
    4.2.2 培训和教育合作
    4.2.3 研发合作
    4.2.4 研发成果商业化
    4.2.5 衍生企业及其与科研的联结
    4.3 评估与政策含义
    4.3.1 概述
    4.3.2 关于目前产业—科研联系的一般性评估
    4.3.3 政策含义
    4.4 结束语
    附录4.A1 清华大学(TU)与重庆大学(CQU)的比较
    附录4.A2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科学研究所(SIBS)
    附录4.A3 上海的孵化器
    附录4.A4 上海杨浦孵化器
    附录4.A5 网络企业孵化器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国与研发全球化
    5.1 研究背景
    5.1.1 背景导读
    5.1.2 最新动态
    5.2 中国研发全球化的定量地图/中国研发全球化之路:定量研究
    5.2.1 中国的高科技贸易
    5.2.2 大中型外资企业的重要性
    5.2.3 小型外资企业的研发增长
    5.2.4 外资企业对专利的贡献
    5.3 海外在华研发投入的研究
    5.3.1 跨国企业在华研发机构
    5.3.2 全新的合作模式——跨国公司与本地产学研合作
    5.4 有关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调查
    5.4.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业务概况
    5.4.2 北京跨国公司研发
    5.4.3 上海跨国公司研发情况
    5.4.4 结束语
    5.5 日益显现的全球研发新现象——中国的对外投资
    5.5.1 具备全球化潜质的中国公司
    5.5.2 “走出去”的动力与障碍
    5.5.3 两阶段创新的追赶模型
    5.6 公共研究机构——研发全球化的新伙伴
    5.6.1 动力与新机会
    5.6.2 案例研究
    5.6.3 案例研究的启示
    5.7 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个科技政策的视角
    5.7.1 母国视角——对经合组织国家的启示
    5.7.2 东道国视角——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6章 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创新人力资源
    引言
    6.1 科技人力资源
    6.1.1 高等教育和教育程度
    6.1.2 职业教育
    6.1.3 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
    6.2 研究开发活动中的人力资源
    6.2.1 研发人员
    6.2.2 研究人员
    6.3 研究人员的科技产出
    6.3.1 专利
    6.3.2 科学论文
    6.4 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
    6.4.1 吸引海外人才回国
    6.4.2 中国学生的国际流动
    6.4.3 劳动力的全球化
    6.5 结束语: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政策挑战
    参考文献
    第7章 中国的区域创新系统:基于上海、四川和辽宁的分析
    引言
    7.1 关于这三个地区的介绍
    7.2 省级科技发展策略
    7.2.1 关于科技策略的例子
    7.2.2 主要问题
    7.3 政府管理和挑战
    7.3.1 省级和省以下各级公共因素
    7.3.2 各级政府的责任界限
    7.3.3 协调的途径及所面临的挑战
    7.4 使各因素参与到创新过程中
    7.4.1 关于推广集中各要素的政策
    7.4.2 促进本地各要素联系的政策
    7.5 主要发现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8章 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演进(1975~2007年)
    引言
    8.1 从1975年《汇报提纲》到1978年科学大会
    8.2 全面改革:1985年的《决定》
    8.2.1 中央计划型科技体制
    8.2.2 促进科技政策改革的内外因素
    8.2.3 改革框架
    8.2.4 实施情况及影响
    8.3 深化改革(1995年《决定》和1999年《决定》)
    8.3.1 背景
    8.3.2 1995年《决定》和1999年《决定》
    8.3.3 实施情况及影响
    8.4 向创新型国家迈进(2006~2020年)
    8.4.1 背景
    8.4.2 《规划纲要》和2006年《决定》
    8.4.3 实施情况
    8.5 总结和未来改革的优先领域
    参考文献
    第9章 创新的框架条件
    引言
    9.1 框架条件概述
    9.1.1 复杂的宏观经济条件
    9.1.2 需要改进的金融条件
    9.1.3 教育和技能储备
    9.1.4 商业化——新的现象
    9.1.5 知识溢出和联系
    9.1.6 社会文化因素——创业精神、态度和社会资本
    9.2 专有的框架条件
    9.2.1 知识产权的保护
    9.2.2 标准和创新
    9.2.3 采购
    9.3 结束语:走向国家风格的创新
    参考文献
    第10章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与政府作用
    引言
    10.1 科技在中国改革和现代化中的作用
    10.2 治理体系和机构设置简述
    10.2.1 转型中的中国治理
    10.2.2 中国政治和政府制度简述
    10.2.3 治理和共识导向:利益相关者参与中国政策过程
    10.3 科技中长期规划的作用:选择优先领域和统筹协调
    10.4 中国公共研究部门治理改革
    10.4.1 公共研究部门的结构变化和治理
    10.4.2 创建新的研究经费治理机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0.4.3 大学治理
    10.5 政策学习:国家创新体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0.5.1 战略情报
    10.5.2 一种治理手段:计划评估
    10.6 区域治理和政策协调
    10.6.1 中央与区域的协调和发展
    10.6.2 地方治理框架
    10.7 不断变化的政府角色
    10.7.1 主要决定因素和发展
    10.7.2 治理改革的优先领域
    10.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引言
    11.1 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11.2 组织实施科技计划的主要部门与机构
    11.3 科技计划:目标、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11.3.1 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科技计划
    11.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实施的计划
    11.3.3 中科院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
    11.3.4 “六五”到“十五”期间科技计划财政预算的主要变化
    11.4 科技计划的评估
    11.4.1 基础研究计划
    11.4.2 应用研究计划
    11.5 国家科技计划评估见解
    11.5.1 评估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科技计划
    11.5.2 中科院开展的评估以及知识创新工程
    11.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的评估
    11.5.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科技计划评估中的作用
    11.5.5 目前的争论与新的挑战
    11.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统计附录
    附录B 四川成都区域创新体系和政策
    附录C 跨国公司研发在中国:三个案例研究
    附录D 公共采购和创新:OECD经验和有关中国的思考
    附录E 官僚体系与协商网络:中国产业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论框架
    附录F 中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附录G 创新体系与创新政策高层国际研讨会 研发全球化高层国际企业论坛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