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科技史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 书号:9787030224224
    作者:汪受琪等
  • 外文书名: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 装帧:平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1030
    字数:153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 所属分类:N09 自然科学史
  • 定价: ¥485.00元
    售价: ¥383.15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四卷第三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土木工程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成就。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凡例 (i)
    插图目录 (vii)
    列表目录 (xxiii)
    缩略语表 (xxv)
    志谢 (xxvii)
    作者的话 (xxix)
    第二十八章 土木工程(1)
    (a) 引言(1)
    (b) 道路(1)
    (1) 道路网的性质和扩展(3)
    (2) 驿站制度 (32)
    (c) 墙和城墙 (35)
    (d) 建筑技术 (62)
    (1) 引言 (62)
    (2) 中国建筑的精神 (64)
    (3) 城镇规划 (76)
    (4) 中国文献中的建筑科学 (87)
    (5) 构造的原则 (97)
    (i) 建筑图画、模型及计算 (97)
    (ii) 透视 (97)
    (6) 房屋建筑发展史摘记 (129)
    (i) 文字和传统 (129)
    (ii) 时代和风格 (136)
    (7) 塔、牌楼和陵墓 (158)
    (e) 桥梁 (171)
    (1) 板梁桥 (177)
    (2) 悬臂桥 (192)
    (3) 拱桥 (199)
    (4) 吊桥 (199)
    (5) 各种桥梁类型的地区分布 (251)
    (f) 水利工程(II),水道的治理、施工和养护 (252)
    (1) 问题和解答 (257)
    (2) 淤积和冲刷 (266)
    (3) 河流和森林 (270)
    (4) 传说中的工程及其社会意识 (287)
    (5) 工程艺术形成的时期 (293)
    (6) 一般水利管理历史的概述 (306)
    (7) 较大的工程 (321)
    (i) 郑国灌渠(秦) (321)
    (ii) 灌县的分水鱼嘴和开山建渠(秦) (324)
    (iii) 昆明水库(元代)和山丹渠系(明代) (337)
    (iv) “灵渠”运输渠(秦代和唐代) (338)
    (v) 大运河(隋代和元代) (345)
    (vi) 钱塘海堤(汉、五代和宋代) (362)
    (8) 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文献 (366)
    (9) 水利工程技术 (368)
    (i) 规划、计算和测量 (368)
    (ii) 排水和开挖隧道 (374)
    (iii) 疏浚 (376)
    (iv) 增强和治理 (378)
    (v) 泄水闸、船闸和双滑船道 (385)
    (10) 比较和结论 (408)
    第二十九章 航海技术 (421)
    (a) 引言 (421)
    (b) 帆船的形态比较与演变 (424)
    (c) 中国帆船和舢舨的构造特点 (438)
    (1) 船型举例 (438)
    (2) 技术用语 (446)
    (3) 船体形状及其意义 (461)
    (4) 水密隔舱 (464)
    (d) 中国船舶自然发展史 (467)
    (1) 亲缘与混种 (477)
    (e) 文献学和考古学中的中国船舶 (485)
    (1) 从远古到唐代 (485)
    (2) 从唐代到元代 (511)
    (3) 从元代到清代 (528)
    (4) 中国人航行的海域 (536)
    (i) 三保太监 (537)
    (ii) 中国与非洲 (543)
    (iii) 五次受伤的海上王子 (555)
    (iv) 对照与比较 (560)
    (v) 船长和帝王的分道扬镳 (575)
    (vi) 动机、药物和征服 (579)
    (vii) 中国和澳洲 (585)
    (viii) 中国和哥伦布之前的美洲 (590)
    (f) 船舶操纵(I),航海 (604)
    (1) 导航技术的三个时期 (604)
    (2) 东方海上的星宿、罗盘和航路指南 (610)
    (3) 地球仪 (635)
    (g) 推进 (642)
    (1) 帆;在纵帆发展史上中国所占的地位 (642)
    (i) 引言 (642)
    (ii) 撑条席帆及其空气动力学性能 (649)
    (iii) 中国帆的历史 (658)
    (iv) 中国帆在世界航海发展史上的地位 (664)
    (v) 舷侧披水板和中插板 (678)
    (2) 桨 (680)
    (i) 划桨和操纵桨 (680)
    (ii) 尾橹与旁橹 (682)
    (iii) 东方和西方的人力原动力 (684)
    (h) 船舶操纵(II),操舵 (686)
    (1) 引言 (686)
    (2) 西方从操纵长桨到尾柱舵的变迁 (696)
    (3) 中国和轴转舵 (700)
    (i) 文字考证 (700)
    (ii) 图形和文物史料 (708)
    (iii) 传播与起源 (717)
    (4) 平衡舵与有孔舵 (721)
    (i) 和平与战争的水上技术 (725)
    (1) 锚、系泊设备、船坞和灯标 (725)
    (2) 拉纤 (730)
    (3) 捻缝、船壳护材与抽水机械 (731)
    (4) 潜水与采珠 (735)
    (5) 撞角 (744)
    (6) 船壳板装甲和“钩铁”;投射战术对肉搏战 (747)
    (j) 结束语 (760)
    参考文献 (764)
    缩略语表 (765)
    中日文期刊缩略语表 (771)
    A. 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书籍 (774)
    B. 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与论文 (808)
    C. 西文书籍与论文 (834)
    索引 (909)
    本书所用中文古籍版本目录(暂定) (1007)
    译后记 (1029)
    插图目录
    图711 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和防御用长城走向地图(插页图)
    感谢伦敦地理学协会提供底图
    图712 一张理想化的帝王或诸侯的都城及其成直角相交的通衢大道的简图(采自《三礼图》) (6)
    图713 秦岭山脉中的一条栈道(图版二八二) (19)
    图714 福建省福州市附近鼓山上的古路(图版二八三) (28)
    图715 四川省重庆市附近的歌乐山的一条典型的农村小道(原照,1943年摄)(图版二八三) (28)
    图716 北京附近八大处的一条古路(原照,1958年摄)(图版二八四) (29)
    图717 从川南长江畔的李庄通往山区的道路(原照,1943年摄)(图版二八四) (29)
    图718 1793年的一个驿站卫队[采自Staunton(1)](图版二八五) (30)
    图719 施工中的夯土墙(采自晚近版本的《尔雅》) (36)
    图720 西安附近建造中的夯土墙(原照,1964年摄)(图版二八六) (37)
    图721 古代边防线上的一座汉代瞭望塔,夯土墙芯,砖贴面;位于安西与千佛洞之间的荒漠路旁(原照,1958年摄)(图版二八六) (37)
    图722 在千佛洞绿洲的一幢建造中的现代房屋(原照,1968年摄)(图版二八六) (37)
    图723 四川成渝公路旁旧罗氏宗祠的空斗墙(原照,1943年摄)(图版二八七) (39)
    图724 晚清时的一幅瓦工砌墙的画像 (40)
    图725 汉代墓室中的模造空心砖(现存不列颠博物馆)(图版二八七) (39)
    图726 晚清时的一幅城墙施工的画像 (43)
    图727 1938年的西安城墙[采自Bishop(6)](图版二八八) (45)
    图728 在千佛洞(第268窟) 唐代壁画中见到的中国防御建筑的形式(图版二八九) (46)
    图729 嘉峪关明代防御城墙的部分,守卫着长城的西端(原照,1943年摄)(图版二九〇) (47)
    图730 嘉峪关的城堡;一条马道通向城墙上的城楼(原照,1943年摄)(图版二九〇) (47)
    图731 一座小城市的典型城墙;四川西部嘉定(乐山)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原照,1943年摄)(图版二九一) (48)
    图732 北京北面的南口附近的长城[1962年摄,Chin Shou-Shen(1)](图版二九二) (51)
    感谢《中国建设》杂志社的李伯棣(译音)先生和《中国画报》社的范元(译音)先生
    图733 陕西西北部莲花池附近的长城[1909年摄,Geil(3)](图版二九三) (52)
    图734 长城捍卫着甘肃走廊中的古丝绸之路(原照,1943年摄)(图版二九三) (52)
    图735 沿着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交界线的长城楼台[1920年摄,Clapp(1)](图版二九四) (53)
    美国地理学会惠允采用原刊本照片
    图736 内长城的一个检查关卡,南口的居庸关云台(原照,1964年摄)(图版二九四) (53)
    图737 长城东段墙和城堡的大概尺寸 (56)
    图738 歌革和玛各在世界末日时突破亚历山大的大门去蹂躏全世界,此图是伪墨托狄乌斯的《启示录》(1499年)中的一页 (61)
    图739 北京颐和园(图版二九五) (66)
    图740 湖南韶山附近的一座典型的农舍(原照,1964年摄)(图版二九六) (67)
    图741 中国建筑的标准底层平面图(65)
    图742 辽宁沈阳清太祖陵墓的入口(原照,1952年摄)(图版二九七) (68)
    图743 四川成都青羊宫主轴线上的中心八角亭(原照,1943年摄)(图版二九七) (68)
    图744 一座儒庙的平面图,采自《圣贤道统图赞》(1629年) (70)
    图745 北京的中国传统住宅图[采自Rasmussen(1)](71)
    图746 北京紫禁城上的角楼(图版二九八) (73)
    感谢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展,1959年)
    图747 典型的城市平面 (78)
    图748 北京的空中轮廓(原照,1952年摄)(图版二九九) (80)
    图749 陕西庙台子一座道观的内园[照片采自Boerschmann(2)](图版二九九) (80)
    图750 江苏苏州的一处私家园林(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〇〇) (81)
    图751 北京城的轴线平面图布局鸟瞰[摄于1925年前后,采自Gutkind(1)](图版三〇一) (83)
    图752 北京城的平面图,图中显示了它的轴线格局[据Hu Chia(1)](84)
    图753 北京故宫金水河上的五座白玉石桥(图版三〇二) (86)
    感谢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展,1959年)
    图754 北京紫禁城的午门[摄于1936年左右,载于Mirams(1)](图版三〇二) (86)
    图755 从南面鸟瞰天坛祭祀建筑群全貌(图版三〇三) (88)
    图756 工匠和建筑师的祖师公输般(鲁班)的塑像,甘肃麦积山庙宇中的神像之一(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〇三) (88)
    图757 “作邑东国图”;晚清时的一幅描绘建筑宫殿或庙宇的图画 (91)
    图758 敦煌(千佛洞)石窟寺内描绘佛教极乐世界之一的壁画(图版三〇四) (96)
    图759 一座殿堂的木结构[据《营造法式》(1103年)图示](99)
    图760 用来说明中国及西方房屋构造的草图(100)
    图761 枓栱结构的最简单形式之一,山西五台山下8世纪的南禅寺中的部分木构件(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〇五) (102)
    图762 从一座殿堂断面看去的三组枓栱的示图(《营造法式》,1103年) (103)
    图763 榫卯;枋或梁的接头方式(《营造法式》,1103年) (105)
    图764 山西五台山下另一座佛寺佛光寺的木构件(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〇五) (102)
    图765 带昂的枓栱铺作;图样采自《营造法式》(1103年) (106)
    图766 长城西端嘉峪关明代塞堡中供新年及其他演出用的戏台(原照,1943年摄)(图版三〇六) (108)
    图767 典型的中国式屋架正在装配(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〇六) (108)
    图768 一座较大的工程,江西东北部乐平附近一栋新房的构架(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〇七) (109)
    图769 佛光寺中的承重人字栱(叉手)[照片采自Liang Ssu-Chheng(1)](图版三〇八) (110)
    图770 甘肃兰州1943年正在建造中的工人住宅(原照)(图版三〇八) (110)
    图771 用作内部装饰的模型式建筑;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的飞桥楼阁(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〇九) (115)
    图772 1229年由吕挻和另外两位当地的制图者刻在石碑上的苏州城市平面图(图版三一〇) (117)
    图773《营造法式》中的施工图;三个华栱 (118)
    图774《营造法式》中的施工图;五种枓和两种昂 (119)
    图775 一幅18世纪的圣母像卷轴画,这是应用混合透视原理的一例(图版三一一) (122)
    图776 一种透视方式,见于千佛洞壁画 (123)
    图777 现存最古的中国风景画之一;郑州附近发掘出的约公元前60年的汉墓的一对空心砖门(图版三一二) (124)
    图778(a)中国的“平行透视”或轴测图与(b)会聚透视或直观透视图的比较图(125)
    图779 敦煌千佛洞唐代壁画中的蜂窝形茅舍(原图绘于1943年) (131)
    图780 正在发掘中的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村落的一个长方形建筑物,1954年(照片来源:CPCRA 和 BCFA)(图版三一三) (132)
    图781 安阳地区侯家庄发掘出的商代陵墓(中央研究院摄)(图版三一三) (132)
    图782 小屯村商代宗庙建筑的基础;约公元前1250年[Cheng Te-Khun (9),出自石璋如](133)
    图783 孝堂山画像石上所刻画的二层楼厅(约公元125年);采自《金石索》(图版三一四) (138)
    图784 四川模制砖上所刻画的汉代贵族庄园(图版三一五) (139)
    图785 四川冯焕墓(公元121年)前的阙,顶部作建筑形式(图版三一六) (140)
    图786 在广东发现的一个汉代(公元76年)明器,明器为设防的贵族住宅(图版三一六) (140)
    图787 山西太原南郊大道观晋祠中主殿(圣母殿)的缠龙柱(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一七) (142)
    图788 塔的由来;汉代陶制楼台明器。出自河北望都公元1世纪的墓葬(图版三一八) (143)
    图789 坐落在山西五台山朦胧山色之中的佛光寺正面概观(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一九) (147)
    图790 敦煌唐代木结构;一处石窟前的窟檐(原照,1943年摄)(图版三一九) (147)
    图791 10世纪的木结构;河北蓟县独乐寺中的观音阁(图版三二〇) (148)
    图792 八角形木塔,坐落在山西应县佛宫寺内,建于1056年(图版三二一) (149)
    图793 砖木居住建筑,可能建于10世纪;甘肃省山丹县的陈家住宅(艾黎摄)(图版三二二) (150)
    图794 斯金纳速写本中的几页(1955年)(图版三二三) (152)
    图795 斯金纳速写本中的另外几页(1955年)(图版三二四) (153)
    图796 四川的一座典型的地主住宅(图版三二五) (154)
    图797 两套表现农庄房屋的明代明器,可能是15世纪的(图版三二五) (154)
    图798 福建客家人的四层的公寓式住宅内观(图版三二六) (156)
    感谢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展,1959年)
    图799 敦煌千佛洞第96窟的九层立面(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二七) (161)
    图800 河南嵩岳寺的十五层砖塔,建于北魏时期(公元523年)(图版三二八) (162)
    图801 斯里兰卡波隆纳鲁沃的六层的沙特摩诃尔·普罗沙陀塔[托马斯摄](图版三二九) (163)
    图802 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二九) (163)
    图803 陕西西安西南周至附近的道观“楼观台”内的“炼丹楼”(原画绘于1945年) (164)
    图804 千佛洞石窟寺附近干涸河床对面沙漠中的“窣堵波”塔墓(原照,1943年摄)(图版三三〇) (165)
    图805 从千佛洞附近沙漠中一个崩溃的大的窣堵波塔墓中掉出来的窣堵波或舍利塔模型(原照,1943年摄)(图版三三〇) (165)
    图806 山东一个佛寺墓地上的明、清窣堵波塔墓[照片采自Forman & Forman(1)](图版三三一) (166)
    图807 山东曲阜街上的一座石牌楼[照片采自Forman & Forman(1)](图版三三二) (169)
    图808 一座木牌楼,位于陕西西安文庙的南大门(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三二) (169)
    图809 唐代女皇武则天(即武后,684—704年在位)的墓,乾陵,位于陕西西安西北乾县(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三三) (170)
    图810 北京北面的明陵;成对的石像长队中的一对骆驼(原照,1952年摄)(图版三三三) (170)
    图811 明陵;永乐皇帝(1403—1424年在位)的陵墓园区(称为长陵)中的一个亭子(原照,1952年摄)(图版三三四) (172)
    图812 明陵;图811中的亭子里的碑刻(原照,1952年摄)(图版三三四) (172)
    图813 明陵;长陵永乐帝的陵庙(原照,1952年摄)(图版三三五) (173)
    图814 一幅1958年十三陵水库坝上陈列的彩色全景图(原照)(图版三三五) (173)
    图815 双轮马拉战车和骑士经过一座有栏杆的带桩的板梁桥;出自四川成都的汉代画像砖上的景象(图版三三六) (179)
    图816 西安西北近郊的沣桥,一座汉代型式的墩和梁的桥(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三七) (180)
    图817 沣桥的细部(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三七) (180)
    图818 一座木板梁桥,中间一跨上面盖有一个亭子(采自宋代画家夏珪的画)(图版三三八) (182)
    图819 杭州附近的一座石板梁桥[照片采自Mirams(1)](图版三三九) (182)
    图820 九间石板梁和一拱的结合;在浙江绍兴附近大运河延长段上的太平桥(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四〇) (184)
    图821 中国东南部的大石板桥;横跨九龙江的江东桥或虔渡桥[照片采自Ecke(3)](图版三四〇) (184)
    图822 大石板梁桥;横跨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河的万安桥 (洛阳桥) (186)
    图823 悬臂桥的型式 (193)
    图824 湖南醴陵渌水上的六孔水平悬臂和加撑梁桥[照片采自Boerschmann(3a)](图版三四一) (195)
    图825 广西北部三江之北的林溪河上的四孔水平悬臂桥(图版三四二) (195)
    图826 张择端的卷轴画《清明上河图》上的开封大桥,绘于1125年前后(图版三四三) (196)
    图827 汉代的一个楼阁的石浮雕(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四四) (198)
    图828 拱桥中拱石的各种砌筑方法(根据茅以升和罗英) (201)
    图829 江苏昆山的一座拱桥[照片采自Mirams(1)](图版三四五) (203)
    图830 江苏苏州的一座小拱桥[照片采自Siren(1)](图版三四五) (203)
    图831 川东万县的三星桥(F.T.史密斯摄)(图版三四六) (204)
    图832 在四川陕西间的剑门北关的三尖拱桥(原照,1943年摄)(图版三四六) (204)
    图833 图例摘自谢甘棠的《万年桥志》(209)
    图834 江苏苏州南面大运河旁的宝带桥(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四七) (210)
    图835 冀南赵县洨水上的安济桥[照片采自Mao I-Sheng(1)](图版三四八) (212)
    图836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弓形拱桥之一;维罗纳的卡斯泰尔韦基奥桥[建于1354至1357年;采自Uccelli(1)](图版三四九) (213)
    图837 意大利萨尔卡诺(今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的桥,在的里亚斯特北面的戈里齐亚附近,约建于1900年[采自Uccelli(1)](图版三四九) (213)
    图838 中国中古时期和欧洲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弓形拱桥的比较,以施潘根贝格系数为纵坐标,跨度为横坐标 (218)
    图839 中国和欧洲的弓形拱桥形式的比较,以平坦度比值为纵坐标,年代为横坐标 (218)
    图840 一座12世纪的中国弓形拱桥,河北赵县附近的永通桥[照片采自Mirams(1)](图版三五〇) (219)
    图841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位于北京以西不远[照片采自Siren(1)](图版三五〇) (219)
    图842 一座在纳西地区(滇北) 澜沧江上的双索桥[采自Rock(1)](图版三五一) (222)
    图843 在西藏边界一个渡口的近似于缆车铁道的吊桥(图版三五二) (223)
    承蒙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劳伦斯·皮肯博士提供照片
    图844 具有云南和缅甸边境特色的一座蔓和藤的桥(图版三五二) (223)
    图845 用箭射鸟,箭上系有长绳和重物以便能将箭收回;周代一个铜鉴上铭刻的图案 (224)
    图846 四川灌县岷江上的安澜竹索吊桥的桥头屋之一[照片采自Boerschmann(3a)](图版三五三) (230)
    图847 灌县桥桥头屋内栏杆索绞盘中的四个(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五三) (230)
    图848 灌县安澜索桥的全景(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五四) (231)
    图849 从靠近水面看的安澜索桥的近景(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五五) (232)
    图850 沿最东的桥跨向东看去的灌县安澜索桥的景观(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五五) (232)
    图851 安澜索桥的底面;东起第四跨(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五六) (233)
    图852 澜沧江的一个峡谷中的霁虹铁桥(照片采自Popper,FZ 287)(图版三五六) (233)
    图853 金沙江一条支流上的一座小单孔铁索桥,位于云南宾川附近的鸡足山(图版三五七) (237)
    图854 清代的一座传统的铁索桥,云南金沙江上的金龙桥或梓里桥[照片采自Rock(1)](图版三五七) (237)
    图855 朱燮元著《铁桥志书》上的一幅画,画的是贵州西南的关岭桥 (245)
    承蒙恒慕义博士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准许复制
    图856 在西藏加桑曲沃日喇嘛寺处跨过雅鲁藏布江的吊桥,始建于1420年前后[采自Waddell(1)](图版三五八) (247)
    图857 1595年浮斯图斯·威冉提乌斯设计的一座铁环杆桥 (248)
    图858 一幅多少是想象的兰津桥画,桥在云南景东附近澜沧江上见于欧洲18世纪的建筑著作,菲舍尔·冯·埃拉赫的《建筑史》(1725年)(图版三五九) (249)
    图859 上古和中古时期中国土木工程的分布地图(插页图)
    感谢伦敦地理学协会提供底图
    图860 晚清时的一幅大禹鼓励劳动人民从事灌溉的图画 (254)
    图861 中国降雨分布图(258)
    图862 风向玫瑰图表明中国北部按季节风向频率的百分比 (259)
    图863 广西沙塘平均月降雨量 (259)
    图864 彭山汉墓黑陶灌溉田地明器(杭州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六〇) (264)
    图865 晚清时的一幅水利工程图画 (272)
    图866 弯道冲独(采自《农政全书》) (274)
    图867 晚清时的一幅黄河游水利地图画卷的一部分,原为艾黎先生的藏品(图版三六一) (276)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图868 清或明末的一幅黄河中游水利地图画卷的一部分,原为艾黎先生的藏品(图版三六二) (277)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图869 现代连接郑州到新乡的铁路桥上游的黄河河床的横断面 (278)
    图870 治理泥沙淤积,使滞洪洼地与黄河平行 (278)
    图871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冲蚀的情况;兰州东面黄河北岸的航拍照片[照片采自Fisher(1)](图版三六三) (280)
    图872 山中伐森林,是1590年前后刊行的《王公忠勤录》中的一幅插图(283)
    图873 四川典型的水稻梯田(图版三六四) (286)
    图874 灌县李二郎庙的三个“六字诀”中最古老的一处(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六五) (290)
    图875 根据《周礼》规定的灌溉渠道的尺寸 (294)
    图876 开挖渠道中的劳力组织;采自麟庆的自传(《鸿雪因缘图记》),可能系陈鉴所绘 (300)
    图877 人力组织,图为一张十三陵水库施工照片(原照,1958年6 月摄)(图版三六六) (302)
    图878 始建于秦代的宁夏灌溉渠系,绘在清或明末的一轴画卷上,原为艾黎先生所有(图版三六七) (310)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图879 黄河三门峡的峡谷 (313)
    图880 长江三峡岩石面开挖的纤道或半隧道,纤道的一段是闻名的风箱峡,在宜昌以上 (照片采自Popper,RO/109/13)(图版三六八) (315)
    图881 黄河三门峡的另一景,表示公元741年李齐物开挖的运河 (317)
    图882 历史上各朝代水利工程事业的数目的半对数图(320)
    图883 郑国渠灌溉渠系草图,初建于公元前246年,现仍在使用 (323)
    图884 灌县灌渠渠首工程都江堰平面图(325)
    图885 岷江和灌县灌溉系统的渠首工程,上游(伯尔施曼摄)(图版三六九) (327)
    图886 岷江和灌县灌溉系统的渠首工程,下游(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六九) (327)
    图887 灌县的鱼嘴,从悬索桥横过人工半岛或金刚堤处眺望(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七〇) (328)
    图888 灌县渠首工程模型,存放在离堆山上李冰庙背后工程局的展览室中(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七〇) (328)
    图889 灌县灌溉系统的图解,画在李二郎庙一座房屋的墙上(理查森1942年摄)(图版三七一) (329)
    图890 从离堆山上李冰庙平台向上游看见到宝瓶口(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七一) (329)
    图891 宝瓶口横断面草图(331)
    图892 临时的“杩槎”围堰之一,用于灌县季节性清理和疏浚内江和外江河床;工程局展览室中的一个模型(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七二) (332)
    图893 一组三根铁杆(“卧铁”)固定在内江河床上,作为开挖深度的标准(罗德民1943年摄)(图版三七二) (332)
    图894 “治河三字经”,刻在灌县李二郎庙内(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七三) (334)
    图895 灌县悬索桥支墩之一,旁边是偏球体形的空竹笼(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七三) (334)
    图896 李冰庙(伏龙观)中的塑像,庙在宝瓶口旁边离堆山上(伯尔施曼摄)(图版三七四) (336)
    图897 灌县李二郎庙的大院(原照,1958年摄)(图版三七四) (336)
    图898 灵渠的地理草图,灵渠在广西东北部,初建于公元前215年 (341)
    图899 灵渠运输渠渠首工程平面图[根据方楫(2)](342)
    图900 “舆驾观汴涨”,一个不知名的宋代画家的作品(图版三七五) (349)
    图901 大运河最终形势全图[采自郑肇经(1)](图版三七六) (351)
    图902 大运河和黄河的交汇点,绘于晚清时的一幅地图上,该图以前是艾黎先生的藏品(图版三七七) (353)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图903 大运河、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绘于清或明末的一幅地图画卷中,画卷以前是艾黎先生的藏品(图版三七八) (354)
    承蒙艾黎先生盛情提供照片
    图904 一幅大运河木刻图,运河流经高邮湖边,有一个堤坝把它分开(图版三七九) (357)
    图905 清华大学工程系学生向一个老农学习灌溉的经验,约在1961年(图版三八〇) (358)
    图906 大运河纵剖面图解 (361)
    图907 海宁附近的钱塘海堤(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八一(a)) (363)
    图908 大运河,从西南面看;傅泽洪(1725年)的《行水金鉴》的一张图画 (369)
    图909 用于防冲蚀的木笼,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中的一张插图(370)
    图910 一种浮标水准原始经纬仪(据尤正的画复制) (373)
    图911 拖着刮板的疏浚机或滚动的悬移机,在《河工器具图说》中名为“混江龙”(377)
    图912 传统式的中国挖泥船(卡莫纳的画) (378)
    图913 四川成都附近的竹笼堰(原照,1943年摄)(图版三八一(b)) (363)
    图914 1313年的《农书》中的一幅竹笼图画 (380)
    图915《夏禹治水图》;明代马碗的一幅画,作于1417年,是关于半传说中的大禹组织防治洪水的(图版三八二) (381)
    承蒙费城大学博物馆惠予复制,此画藏于该馆
    图916 “卷埽图”(采自李世禄的《修防琐志》,约1775年) (382)
    图917 一大捆高粱杆被放低到黄河堤防决口处(托德1935年摄)(图版三八三) (383)
    图918 1793年时大运河上的冲水船闸门[Staunton(1)](图版三八四) (388)
    图919 叠梁闸门(采自《天工开物》,1637年) (389)
    图920 中国的冲水船闸门和双滑船道的平面图、断面图和立视图[1793年;Staunton(1)](图版三八五) (391)
    图921 北京附近高碑店的庆丰闸(王璧文摄)(图版三八六) (392)
    图922 庆丰闸的石起重臂(王璧文摄)(图版三八六) (392)
    图923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上的河船(约1125年)(图版三八七) (403)
    图924 1800年左右中国运河上的双滑船道(德庇时摄)(图版三八八) (407)
    图925 1926年左右双滑船道还在使用(费佩德摄)(图版三八八) (407)
    图926 斯里兰卡水利工程发展草图(412)
    图927 在兰州附近乘羊皮筏横渡黄河(戈登·桑德斯1944年摄)(图版三八九) (431)
    图928 台湾和中华文化圈东南部的航海帆筏 (凌纯声摄)(图版三九〇) (435)
    图929 竹筏图,采自《图书集成》(1726年),原图据《三才图会》(1609) 重绘 (437)
    图930 四川雅江上的两只巨筏 (斯潘塞摄)(图版三九〇) (435)
    图931 江西北部鄱阳湖东南黄金埠附近的竹筏队(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九一) (493)
    图932 长江上游帆船“麻秧子”,这里选作所有中国船的原型[采自Worcester(1)](440)
    图933 “麻秧子”船模型(肯辛敦科学博物馆梅乐和收藏部)(图版三九一) (439)
    图934 典型的中国船桅座[采自Worcester(1)](441)
    图935 “沙船”或称江苏货船[采自Worcester(3)](442)
    图936 福州撑篙平底帆船或运木船(“花屁股”) 的船首视图(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三九二) (443)
    图937 停港的杭州湾货船(“绍兴船”) 的船首视图(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三九三) (444)
    图938 一艘汕头货船的甲板(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三九四) (445)
    图939 1757年的《琉球国志略》中的中国航海帆船(449)
    图940 杭州附近钱塘江上的一艘三桅小型货船(原照,1964年摄)(图版三九五)(a) (451)
    图941 船图,采自最重要的手写本造船手册《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 (452)
    图942 甲板或水线平面图(采自福建造船手册抄本) (453)
    图943 明初大运河的运粮船;采自1637年著的《天工开物》的 “漕舫图” (454)
    图944 沿船舶水线的纵向水平剖面图(461)
    图945 船体图和文字说明,采自艾薩克·福修斯的《各种观察之书》(1685年) (463)
    图946 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佩皮斯图书馆收藏的马修·贝克1586年手稿中的一页(图版三九五(b)) (451)
    承蒙学院院长和院士们惠允复制
    图947 正在香港船厂修理的华南货船或“拖网渔船”的左后舷的剖析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三九六) (465)
    图948 运盐船正在四川自流井等待装货(休斯摄于盐务局,1920年)(图版三九七(a)) (469)
    承蒙朱克斯·休斯海军上校惠允复制
    图949 1510年版《武经总要》(1044年)中的战船(“楼船”) 图(471)
    图950 1628年的《武备志》收录的江苏风格的战船(“沙船”) (472)
    图951 自流井(自贡)内河“橹船”的歪船首,参见图948[图采自Worcester(2)](476)
    图952 四川东部涪州(涪陵)的“歪屁股”内河帆船的歪船尾[图采自Worcester(2)](476)
    图953 “歪屁股”船模型(肯辛敦科学博物馆梅乐和收藏部)(图版三九七(b)) (469)
    图954 16世纪后期的连环驳船;采自《武备制胜》(477)
    图955 古代埃及船的两种主要类型,(a)涅伽达型,(b)荷露斯型 (478)
    图956 古代埃及荷露斯船模,第六王朝时期的陪葬品[Poujade(3)](图版三九八) (480)
    图957 从桂林漓江顺流而下的河船[照片采自Groff & Lau(1)](图版三九八) (480)
    图958 香港举行的龙舟比赛(图版三九九(a)) (482)
    图959 铜盘上西汉时期(公元前2至前1世纪) 装有甲板的船(楼船) 图(孙海波临摹(490)
    图960 印度支那东山文化时期铜鼓上的战船[据帕尔芒捷和戈卢贝夫的照片临摹](491)
    图961 在长沙公元前1世纪王墓中出土的一具西汉河船木制模型(图版三九九(b)) (482)
    图962 东汉时期(1世纪)的红陶制殉葬船模型,广州市博物馆收藏(原照,1964年摄)(图版四〇〇) (493)
    图963 东汉时期(1世纪)的灰陶制殉葬船模型,出土于广州市地下墓葬中(广州市博物馆摄)(图版四〇〇) (493)
    图964 图963墓葬船模的船首视图(广州市博物馆摄)(图版四〇一) (494)
    图965 图963墓葬船模的俯视图(广州市博物馆摄)(图版四〇一) (494)
    图966 在舷侧走道上使用撑杆行船。在谷篑(曲江)航行中的舢板上拍摄的航行于北江的广东江船(原照,1944年摄)(图版四〇二) (495)
    图967 阿旃陀船[据亚兹达尼和比尼恩的复制图摹绘](501)
    图968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只船;见于千佛洞第55号窟(巴黎吉梅博物馆伯希和收藏部照片)(图版四〇三) (503)
    图969 孟加拉的马拉尔·潘什船(malar panshi)(史密斯绘制) (504)
    图970 成都万佛寺收藏的刘宋或梁代(5或6世纪) 佛教石碑上雕刻的船图(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摄)(图版四〇四) (506)
    图971 钱塘江上的运木船(费佩德1927年摄)(图版四〇五) (507)
    图972 唐、五代或宋代(9至12世纪) 的一面铜镜的背面雕刻的1条船,正航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摹拓照片)(图版四〇六) (508)
    图973 爪哇婆罗浮屠大寺院浮雕上的典型印度尼西亚船,约公元800年[照片采自Krom & van Erp(1)](图版四〇七) (509)
    图974 婆罗浮屠浮雕上的另外一种类型的小船,约公元800年[照片采自Krom & van Erp(1)](图版四〇七) (509)
    图975 阇耶跋摩七世时期柬埔寨吴哥窟巴云寺雕刻的中国商船,约1185年[照片采自Cla?ys & Huet(1)](图版四〇八) (513)
    图976 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载客河船之一,约1125年(图版四〇九) (516)
    图977 1375年的加泰罗尼亚世界地图上中国和西方的船图[摹自Santarem(2)](524)
    图978 1459年版弗拉·毛罗世界地图上的中国和西方的船图[摹自Santarem(2)](525)
    图979 1377年的官府巡逻船,现由济南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照片采自刘桂芳(1)](图版四一〇(a)) (531)
    图980 一艘郑和大船所用船舵的复原图(533)
    图981 南京附近船厂的平面图,这里曾建造和装配过郑和船队的大船(采自《龙江船厂志》) (534)
    图982 东非海岸出土的大批中国瓷器碎片中的一小部分[照片采自Kirkman(4)](图版四一〇 (b)) (531)
    图983 东非海岸出土的一些中国硬币,经何四维鉴定(图版四一一) (547)
    图984 朱思本绘制的世界地图《广與图》中的非洲南部,约1315年,1555年左右初版 (此据1799年的版本) (550)
    图985 李荟和权近绘制的朝鲜的世界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的欧洲和北非部分,1402年首次绘制(图版四一二) (551)
    承蒙船越昭生博士提供影印照片
    图986 五桅北直隶货船图[采自Landstrom(1)](562)
    图987 一艘中型五桅“大舶头”(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照片)(图版四一三) (563)
    图988 最早的中国人绘制的欧洲船图,由耶稣会士南怀仁在1672年刊于《坤舆图说》(564)
    图989(a)15世纪中国人与葡萄牙人航海探险的对比地图。(b)15世纪中国人和葡萄牙人航海探险的气象和海洋条件地图(插页图) 感谢伦敦地理学协会提供底图
    图990 稀有的1468年版《证类本草》中的一页 (582)
    图991 中国道教塑像,高约4 英寸,1879年出土于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图版四一四) (588)
    承蒙费子智教授惠寄照片
    图992 小人国,采自1726年《图书集成》的热带侏儒国 (589)
    图993 中美洲高级文化的分布[据Krickeberg(1)](593)
    图994《武备志》最后一卷所收录的一幅航海简图,适用于锡兰- 苏门答腊航线[据Phillips(1)复制](616)
    图995 1757年《琉球国志略》插图中所绘的中国人使用的“玻璃漏”(图版四一五) (620)
    图996 阿拉伯牵星板用于观测恒星高度[康格里夫绘于1850年](624)
    图997 中国的航海天文图,名为“北极出地图”,载于《定海厅志》(627)
    图998《天问略》(1615年)刊载的赤纬平行线叠印在天球的绘图(628)
    图999 阿皮亚努斯《宇宙志》(巴黎,1551年)中的高度椭圆弧图解 (629)
    图1000 题为《指南正法》的无名氏水路簿手稿中记载的一部分航海星座(图版四一六) (634)
    感谢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图1001 中国地球仪;戴维地球仪(现收藏于不列颠博物馆),1623年在耶稣会会士阳玛诺和龙华民指导下制成(图版四一七) (638)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爵士提供照片
    图1002 中国地球仪;纳色恩地球仪(维也纳的奥地利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图版四一八) (639)
    承蒙慕尼黑大学人类文化学研究所米科莱茨基博士提供照片
    图1003 纳色恩地球仪上的澳大利亚大陆近视图(图版四一九) (640)
    承蒙J.V.米尔斯先生提供照片
    图1004 纳色恩地球仪上的中国部分近视图(图版四二〇) (641)
    承蒙J.V.米尔斯先生提供照片
    图1005 帆的基本类型 (643)
    图1006 风对船舶驶帆作用的分析图(647)
    图1007 逆风掉戗和顺风掉戗原理示意图(647)
    图1008 各种帆船逼风中驶帆的性能 (648)
    图1009(a)中国主帆的示意图[据Worcester(3)](b)麟庆《河工器具图说》中的标准运输帆船(“条船”) (649)
    图1010 “大舶头”货船的主帆(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四二一) (652)
    图1011 一艘驶进威海卫的安东货船的下风帆缘的详图(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四二二) (653)
    图1012(a,b)扬帆航行中的“宝庆邱子”货船,从湘江大桥上俯瞰拍摄(原照,1964年摄)(图版四二三) (654)
    图1013 无风水面上的阳江渔帆船(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四二四) (655)
    图1014 将要起航的阳江渔帆船(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四二五) (656)
    图1015 湘江上的一只长沙对角斜桁帆舢板(原照,1964年摄)(图版四二五) (657)
    图1016 美拉尼西亚双桅斜桁帆简图,作于巴布亚的莫尔斯比港[据Bowen(2),描自Haddon & Hornell(1)](659)
    图1017 太湖拖网帆船简图[奥德马尔绘](661)
    图1018 一艘具有典型的斜横帆索具的印度尼西亚帆船(帕里斯海军上将绘图)(图版四二六) (673)
    图1019 铜锣湾的一只渔船(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四二六) (673)
    图1020 爪拉丁加奴的一只小型渔船[照片采自Hawkins & Gibson-Hill(1)](图版四二七(a)) (674)
    图1021 威尼斯水域的特拉巴科洛船(史密斯绘制) (675)
    图1022 基尔城印章上的帆 (675)
    图1023 一只用橹推进的小驳船(费佩德1927年摄)(图版四二七 (b)) (674)
    图1024 重庆附近的长江三峡的一支急流中,一只小船在逆水拉纤而上(波茨1938年前后摄)(图版四二八) (690)
    图1025《巴船下峡图》,李嵩绘于1200年前后(图版四二九) (692)
    图1026 杭州湾货船的舵与舵柄[据Waters(5)绘制](693)
    图1027 从船尾向船首看一条汕头货船的甲板(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四三〇) (694)
    图1028 广东快浪帆船的舵和舵柄[据Lovegrove(1)绘制](695)
    图1029 一种具有舵柄的船尾长桨,为古埃及船型。今天印度恒河上仍在使用[照片采自Crealock(1)](图版四三一) (698)
    图1030 比利时泽德尔海姆城出土的洗礼盘上的雕刻,是欧洲最古老的两幅轴向舵或尾柱舵的绘画之一,年代为1180年前后(图版四三一) (698)
    图1031 朝鲜传统的中型渔船的纵剖面图(安德伍德绘制) (705)
    图1032 两艘用支索固定的二叉桅载客内河帆船[马和之于1170年前后所作的团扇画,铃木收藏,据原田淑人和驹井和爱(1)复制](图版四三二) (710)
    图1033(a)檀浦战役(1185年)卷轴画中的大型战船,画卷收藏于下关赤间神宫。(b)题为《蒙古袭来绘词》的卷轴画上所绘的一艘船的示意草图,作于1292年,藏于宫内厅书陵部 (711)
    图1034 张择端于1125年前后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货船悬吊式平衡舵细部(图版四三三) (713)
    图1035 顾恺之于380年前后所绘的船图(宋代摹本)(图版四三四) (713)
    感谢温利博士和弗里尔美术馆
    图1036 广州出土的公元1世纪灰陶殉葬船模的船尾视图(广州博物馆摄)(图版四三五) (715)
    图1037 记在作者笔记本中的1世纪殉葬船模的构件式样和安装方法草图,1958年绘于广州博物馆(图版四三五) (715)
    图1038 公元900年前后,运载菅原道真大臣去流放地的船图;卷轴画收藏在上野博物馆[复制图采自Purvis(1)](图版四三六) (716)
    图1039 哈里里著的《玛卡梅特》韵文集的1237年手抄本中所记载的船图(巴黎国家图书馆)(图版四三六) (716)
    图1040 香港和华南其他港口货船或运粮船(肯辛敦科学博物馆梅乐和收藏部模型)(图版四三七) (718)
    图1041 福州“花屁股”木材运输船的舵图[Worcester(3)](720)
    图1042 停港的福州运木船的粗大的悬吊舵收藏在船尾楼内(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四三八) (722)
    图1043 长江上游一船坞中见到的“麻秧子”船舵[照片采自Spencer(2)](图版四三九) (722)
    图1044 干坞中的香港渔船尾部,特有的有孔舵(照片得自格林尼治国家海运博物馆沃特斯收藏部)(图版四四〇) (724)
    图1045 福建造船手稿中的两个锛形锚,大的为椗,小的为副椗 (726)
    图1046《武备志》中的一个锛形锚 (726)
    图1047 拉纤逆流而上的盐船,《四川盐法志》中的一幅插图(731)
    图1048《天工开物》中的 “没水采珠船”图(736)
    图1049 李招讨的采集珠贝用的拖斗或拖网(《天工开物》) (736)
    图1050 一艘复原的装甲“龟船”模型,系16世纪末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用来抵御日本战船(此模型收藏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原照,1964年摄)(图版四四一) (749)
    图1051 隋代“五牙舰”插图,《隋书》(636年)有记述,《武经总要》(1044年)有摹本 (756)
    列表目录
    表60 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地图(图711)和土木工程分布地图(图859)中的地名 (9)
    表61 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地图(图711)内的驿道名称 (12)
    表62 秦帝国驰道的长度 (13)
    表63 秦汉时期筑路的规模 (24)
    表64 中华和罗马两帝国的道路修筑 (25)
    表65 长城的分段长度 (59)
    表66 福建的一些大石板梁桥 (187)
    表67 东方和西方的弓形拱桥 (216)
    表68 一些铁索桥 (235)
    表69 黄河河道的变迁 (281)
    表70 大运河最终形势详表 (360)
    表71 船舶构造发展图(425)
    表72 帆型的估计起源及其分布地域图(665)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