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医药卫生 > 特种医学 > 航空/航天/航海医学 >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 中国制造40年与智能制造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 中国制造40年与智能制造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 中国制造40年与智能制造
  • 书号:9787030613288
    作者:李廉水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398
    字数:63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98.00元
    售价: ¥156.42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首先从文献综述、回溯和展望及国际比较3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制造业4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梳理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理论演变,回溯与展望了中国制造业40年发展历程,比较研究了中国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差异。本书不仅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主要制造业国家2016、2017和2018年上半年的相关报告,分析了世界制造业发展形势及政策趋势,还从宏观视角、区域视角、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智能化视角等维度对2017年国内外制造业研究动态展开评述。本书贯穿了智能制造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线,倡导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路径,创造性地对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区域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取得了许多有建设性、洞察性和启示性的结论。同时,本书还围绕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模式、路径与案例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探索了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新路径。
  本书适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领导、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所有人士阅读。本书对于从事制造业研究,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部分 中国制造业40年辉煌成就
    第1章 中国制造业研究40年:文献综述 1
    1.1 引言 2
    1.2 1978~2001年期间国内制造业研究的五大热点问题 2
    1.2.1 制造业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 2
    1.2.2 制造业经济发展研究 3
    1.2.3 制造业结构调整研究 3
    1.2.4 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3
    1.2.5 国际比较与启示 4
    1.3 2001~2017年期间国内制造业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 4
    1.3.1 制造业生产率与效率研究 4
    1.3.2 制造业就业与工资研究 5
    1.3.3 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 5
    1.3.4 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战略研究 6
    1.3.5 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 6
    1.3.6 国际比较与启示 6
    1.3.7 产业集聚或转移研究 7
    1.3.8 高技术产业研究 7
    1.3.9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8
    1.3.10 装备制造业研究 8
    1.4 2001~2017年期间国际制造业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 8
    1.4.1 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 9
    1.4.2 制造业生产率研究 9
    1.4.3 制造业能源投入或效率研究 9
    1.4.4 制造业环境影响研究 10
    1.4.5 制造业信息化研究 10
    1.4.6 制造业国际贸易研究 10
    1.4.7 制造业生产流程管理研究 11
    1.4.8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11
    1.4.9 制造业集聚研究 11
    1.4.10 制造业发展战略或路径研究 12
    1.5 本章小结 12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中国制造业40年:回溯与展望 25
    2.1 引言 26
    2.2 中国制造业40年历程回溯 27
    2.2.1 乡镇企业开启制造业复苏发展阶段(1978~1991年)27
    2.2.2 民营和外资企业催动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年)28
    2.2.3 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规模迅猛扩张和深度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2010年)29
    2.2.4 新发展理念创新转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价值提升阶段(2011~现在)29
    2.3 中国制造业现实特征分析 29
    2.3.1 制造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9
    2.3.2 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1
    2.3.3 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1
    2.3.4 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32
    2.3.5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34
    2.4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35
    2.4.1 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人口红利”不复存在 35
    2.4.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 36
    2.4.3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38
    2.5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39
    2.5.1 向智能化转变 39
    2.5.2 向高质量转变 39
    2.5.3 向绿色化转变 40
    2.5.4 向服务化转变 40
    2.6 本章小结 40
    参考文献 41
    第3章 中国制造业40年:国际比较 43
    3.1 引言 44
    3.2 经济创造国际比较 45
    3.2.1 生产规模 45
    3.2.2 就业人数 49
    3.2.3 生产率 49
    3.2.4 进出口 51
    3.3 科技创新国际比较 52
    3.3.1 科技创新投入 53
    3.3.2 科技创新产出 59
    3.4 资源环境保护国际比较 64
    3.4.1 能源消费品种结构比较 64
    3.4.2 环境污染状况比较 72
    3.5 国际比较的重要结论 77
    3.5.1 中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张,已成为全球第一 77
    3.5.2 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78
    3.5.3 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接近或已成为全球第一 78
    3.5.4 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低、产出较为落后 79
    3.5.5 能源消耗总量在增加,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80
    3.6 本章小结 80
    参考文献 81
    第2部分 学术动态篇
    第4章 政府及研究机构报告解析 83
    4.1 引言 84
    4.2 全球经济展望 84
    4.3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86
    4.4 工业革命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 87
    4.5 美国制造业发展策略 89
    4.5.1 美国制造业近年取得的成果 89
    4.5.2 美国开展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活动 90
    4.5.3 美国昀近和未来可能采取的政策 92
    4.6 德国制造业发展策略 92
    4.7 日本制造业发展策略 94
    4.8 本章小结 95
    参考文献 96
    第5章 外文学术研究动态解析 97
    5.1 引言 98
    5.2 制造业发展宏观视角研究 98
    5.2.1 制造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98
    5.2.2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性 99
    5.3 制造业发展区域视角研究 99
    5.3.1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与集聚特征 99
    5.3.2 国际贸易如何影响区域制造业 100
    5.3.3 区域/国家的制造业复兴计划 100
    5.3.4 如何融入全球价值链或突破低端锁定 101
    5.4 制造业发展产业视角研究 101
    5.5 制造业发展企业视角研究 102
    5.6 制造业发展智能化视角研究 105
    5.7 本章小结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6章 中文学术研究动态解析 117
    6.1 引言 118
    6.2 制造业总体研究动态 118
    6.2.1 升级与优化研究 118
    6.2.2 贸易研究 121
    6.2.3 资源与环境研究 123
    6.2.4 就业与收入研究 124
    6.2.5 创新研究 124
    6.2.6 集聚与转移研究 125
    6.2.7 比较研究 125
    6.3 区域制造业研究动态 126
    6.3.1 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126
    6.3.2 山东制造业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集聚研究 127
    6.3.3 浙江制造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127
    6.3.4 上海制造业就业的空间格局演化、升级路径研究 127
    6.3.5 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及价值链研究 127
    6.3.6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研究 128
    6.4 制造业产业研究动态 128
    6.4.1 装备制造业研发效率、创新等研究 128
    6.4.2 高技术制造业排放和产出研究 130
    6.4.3 汽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 130
    6.4.4 航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产出研究 130
    6.4.5 医药制造业企业分布与就业空间演变 131
    6.4.6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分析 131
    6.5 制造业企业研究动态 131
    6.5.1 企业创新研究 131
    6.5.2 企业绩效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32
    6.5.3 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与企业出口决策研究 132
    6.5.4 企业国际化率研究 133
    6.5.5 企业的垄断行为研究 133
    6.5.6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133
    6.6 本章小结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7章 学术文献推荐 141
    7.1 引言 142
    7.2 外文学术文献推荐 142
    7.3 中文学术文献推荐 147
    7.4 本章小结 152
    第3部分 发展评价篇
    第8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评价 153
    8.1 引言 154
    8.2 制造业智能化的内涵 155
    8.3 制造业智能化评价指标体系 156
    8.4 制造业智能化评价方法 157
    8.4.1 归一化处理 157
    8.4.2 熵值的计算 158
    8.4.3 权重的确定 158
    8.5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评价结果 158
    8.5.1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整体评价 158
    8.5.2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各指标水平的区域对比 160
    8.6 政策建议 163
    8.7 本章小结 163
    参考文献 164
    第9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区域研究 165
    9.1 引言 166
    9.2 四大区域比较 166
    9.2.1 四大区域制造业智能化基础层比较 166
    9.2.2 四大区域制造业智能化应用层比较 169
    9.2.3 四大区域制造业智能化市场层比较 173
    9.3 三大城市群比较 180
    9.3.1 三大城市群工业互联网发展 180
    9.3.2 三大城市群大数据产业发展 181
    9.3.3 三大城市群人工智能发展 182
    9.4 智能制造城市比较 182
    9.4.1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基础层比较 183
    9.4.2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应用层比较 185
    9.4.3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市场层比较 187
    9.4.4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综合评价 188
    9.5 本章小结 190
    参考文献 190
    第10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产业研究 193
    10.1 引言 194
    10.2 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的智能化改造程度评价——基于固定资产投资视角 194
    10.3 离散型制造业产业智能化发展评价 196
    10.3.1 制造业细分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196
    10.3.2 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 200
    10.3.3 汽车制造业 209
    10.3.4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20
    10.4 流程型制造业产业智能化发展评价 230
    10.4.1 造纸和纸制品业 230
    10.4.2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39
    10.4.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49
    10.5 本章小结 259
    参考文献 261
    第11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企业研究 263
    11.1 引言 264
    11.2 制造业上市公司“智能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64
    11.2.1 制造业上市公司“智能化”能力评价内涵 264
    11.2.2 制造业上市公司“智能化”能力评价指标 265
    11.3 离散型制造业上市公司“智能化”能力评价 266
    11.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66
    11.3.2 离散型制造业上市公司“智能化”能力评价结果 267
    11.4 流程型制造业上市公司“智能化”能力评价 279
    11.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79
    11.4.2 流程型制造业上市公司“智能化”能力评价结果 279
    11.5 本章小结 292
    参考文献 293
    第12章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国际比较研究 295
    12.1 引言 296
    12.1.1 研究背景 296
    12.1.2 智能制造的内涵 297
    12.2 智能制造相关研究综述 299
    12.2.1 关于智能制造的国外研究综述 299
    12.2.2 关于智能制造的国内研究综述 300
    12.3 中国与各发达国家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阐释 301
    12.3.1 美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302
    12.3.2 德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304
    12.3.3 英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306
    12.3.4 日本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307
    12.3.5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309
    12.4 主要发达国家智能制造战略比较分析 311
    12.4.1 各国智能制造战略的相同特征 311
    12.4.2 各国智能制造战略的主要差异探究 313
    12.5 各发达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317
    12.5.1 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7
    12.5.2 我国智能制造战略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318
    12.6 本章小结 320
    参考文献 320
    第4部分 专题研究篇
    第13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323
    13.1 引言 324
    13.2 文献综述 324
    13.3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25
    13.4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326
    13.5 实证分析 327
    13.5.1 总体面板数据回归 327
    13.5.2 分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329
    13.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30
    参考文献 331
    第14章 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影响研究 333
    14.1 引言 334
    14.2 智能化与技术(工业)革命 334
    14.3 智能化影响生产方式的基本路径 335
    14.4 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具体影响 337
    14.5 中国制造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政策含义 338
    14.6 本章小结 339
    参考文献 339
    第15章 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 341
    15.1 引言 342
    15.2 文献综述 342
    15.3 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机制 344
    15.3.1 就业替代效应 344
    15.3.2 就业创造效应 345
    15.4 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实证检验 346
    15.4.1 计量模型设定 346
    15.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346
    15.4.4 实证分析 348
    15.5 本章小结 351
    参考文献 352
    第16章 生产智能化对企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355
    16.1 引言 356
    16.2 相关文献述评 357
    16.3 研究设计 358
    16.3.1 模型构建 358
    16.3.2 数据来源 359
    16.3.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359
    16.4 实证结果与解释 361
    16.4.1 基准回归结果 361
    16.4.2 内生性处理 363
    16.4.3 稳健性检验 365
    16.4.4 机制检验 367
    16.5 本章小结 369
    参考文献 370
    第17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373
    17.1 引言 374
    17.2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 374
    17.2.1 智能制造特征 374
    17.2.2 智能制造的要素 374
    17.2.3 智能制造时代要求 375
    17.3 国外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 375
    17.3.1 日本:注重建立智能产业联盟 375
    17.3.2 德国:工厂内部智能互联 376
    17.3.3 美国:基于数据分析的知识创新 376
    17.4 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典型模式 377
    17.4.1 信息化协同制造模式 377
    17.4.2 集中信息资源共享的智慧模式 378
    17.4.3 协同一体化管控模式 378
    17.4.4 敏捷柔性制造模式 378
    17.5 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提升路径 379
    17.5.1 “中间突破、两端发力”转型升级路径 379
    17.5.2 “层次型”阶梯式的线性升级路径 380
    17.5.3 “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发展升级路径 380
    17.5.4 “产品全生产周期”的升级路径 380
    17.6 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381
    17.6.1 推动工业时代同时进行,建立“工业 4.0”典型示范区 381
    17.6.2 推动我国技术产业升级转型,构建多元主体创新体系 381
    17.6.3 务实推进智能工厂的建设,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382
    17.6.4 加快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382
    17.7 本章小结 382
    参考文献 383
    第18章 徐工集团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案例研究 385
    18.1 引言 386
    18.2 “徐工”智能制造的典型性分析 386
    18.2.1 双典型制造业企业 386
    18.2.2 智能化水平 386
    18.3 “徐工”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 386
    18.3.1 市场状态:国内基础设施投资速度放缓 386
    18.3.2 行业状态: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陷入低迷期 387
    18.3.3 国家政策:利好政策助推工程机械行业复苏 387
    18.4 “徐工”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战略推进 388
    18.4.1 战略定位 388
    18.4.2 战略重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全力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388
    18.4.3 战略举措 389
    18.5 本章小结 390
    参考文献 390
    第19章 “比亚迪”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案例研究 391
    19.1 引言 392
    19.2 “比亚迪”智能制造的典型性分析 392
    19.2.1 中国汽车行业领导者 392
    19.2.2 智能制造平台化的先行者 392
    19.3 “比亚迪”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 393
    19.3.1 强大的研发实力 393
    19.3.2 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优势 393
    19.3.3 政策环境支持 393
    19.3.4 科技环境创造机会 394
    19.3.5 行业竞争带来动力 394
    19.4 “比亚迪”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战略推进 394
    19.4.1 战略定位 394
    19.4.2 战略重点 394
    19.4.3 战略举措 395
    19.5 本章小结 396
    参考文献 397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