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科技史 > 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

相同作者的商品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
  • 书号:9787030061607
    作者:卢嘉锡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515
    字数:826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08-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245.00元
    售价: ¥193.55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商品库存: 6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站在科技史与社会文化史并重的立场,在详细论述中国古代医学构成、发展演变的同时,注重医学思想、治疗技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全书基本按时间顺序安排;分为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及中外医学交流六部分共二十六章。书中以确凿的史料为基础,深刻论述了医学的起源及发展,全面评价了历代的医学流派及典籍,生动记载了著名医学家的业绩和学术思想。这是我国医学史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作者发掘了不少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完整体系。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总序 卢嘉锡(i)
    第一篇 先秦时期
    第一章 医学的起源(3)
    第一节 本能的作用(3)
    第二节 巫医与巫术(6)
    一 “医源于巫”的观点(6)
    二 原始宗教与医学(8)
    三 巫术的结构(10)
    四 巫术的作用力与转移方式(13)
    五 巫术在医学中的地位(18)
    第三节 理论起源的多种途径(19)
    经验的积累与总结(19)
    二 经络理论的特殊性(20)
    三 与古代哲学的关系(21)
    第四节 卫生保健的起源(22)
    一 火的使用(22)
    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23)
    三 饮水卫生(23)
    四 服装(25)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知识积累(27)
    第一节 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医药知识体系(27)
    第二节 对疾病的认识(29)
    一 疾病的概念(29)
    二 疾病的名称与种类(29)
    三 疾病的原因(31)
    第三节 药物知识(33)
    一 药的概念(33)
    二 《山海经》中的药物知识(34)
    三 酒与医、药(39)
    第四节 外治法(41)
    一 按摩术(41)
    二 灸熨(44)
    三 针砭(47)
    第三章 医学体系的形成(50)
    一 医事制度(51)
    二 医学分科(52)
    三 医学知识的传承(53)
    四 医学的构成(54)
    第二节 医学理论(55)
    一 经脉学说(55)
    二 脏腑学说(57)
    三 阴阳学说的运用(59)
    四 五 行学说的运用(65)
    第三节 养生学(69)
    一 养生的概念(69)
    二 养形之术(71)
    三 养性之论(72)
    第四节 著名医家(74)
    一 俞跗(74)
    二 医缓与医和(75)
    三 扁鹊与秦越人(76)
    第二篇 秦汉两晋时期
    第四章 秦与西汉的医学(85)
    第一节 医学著作与重要人物(85)
    一 马王堆出土医籍(85)
    二 张家山汉简《脉书》与《引书》(86)
    三 阜阳汉简《万物》(88)
    四 淳于意及其“诊籍”(89)
    五 今本《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91)
    第二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101)
    一 经脉学说体系的形成(101)
    二 解剖知识与医学理论(109)
    三 对疾病的认识(114)
    第三节 诊断技术(118)
    一 望色(118)
    二 切脉(119)
    第四节 治疗技术(124)
    一 针灸疗法(124)
    二 药物疗法(126)
    第五节 本草之学的成立(129)
    一 “本草”的概念(129)
    二 本草之名的出现(130)
    第六节 养生之道与房中术(131)
    一 神仙方术与养生(131)
    二 养生方法(132)
    三 “房中”之术(135)
    第七节 医事制度(136)
    第五章 东汉、三 国的医学
    第一节 学著作与著名医家(138)
    一 《黄帝明意经》(138)
    二 《黄市八十一 难经》(140)
    三 《神农本草经》(146)
    四 张钟景与《伤寒杂病论》(149)
    五 华佗(154)
    六 吴普与《吴普本草》(158)
    七 郭玉、吕广、董奉(159)
    第二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162)
    一 本草学的发展(162)
    二 药物剂型的转变(165)
    三 炼丹术与矿物(166)
    四 方剂学(168)
    第三节 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171)
    一 “伤寒”之学的成立(171)
    二 运气学说(173)
    三 阴阳、五 行与医学的进一 步结合(178)
    四 性、命双修的养生学(182)
    第四节 医事制度(184)
    第六章 两晋医学(186)
    第一节 重要的医学人物与著作(186)
    一 王叔和与《脉经》(186)
    二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189)
    三 葛洪与《射后备急方》(193)
    第二节 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197)
    一 方书盛世的开始(197)
    二 佛道两教与医学(198)
    三 服石之风(202)
    四 灸法的独立发展(204)
    第三节 医事制度(206)
    第三篇 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七章 南北朝的医学(209)
    第一节 既学发展及其特征(209)
    第二节 道教佛教对国学发展的影响(210)
    一 炼丹术和炼丹家(201)
    二 道教及其著作对医学理论的影响(212)
    三 僧图及佛教医学对传统医学的影响(215)
    第三节 著名医家与医籍(217)
    一 陈延之和《小品方》(217)
    二 刘涓子和《刘涓子鬼遗方》(221)
    三 褚澄和《禧澄遗书》(222)
    四 姚僧垣和《集验方》(223)
    五 东海徐氏世家(224)
    六 馆陶李氏世家(226)
    七 高阳许氏世家(227)
    八 清河崔氏世家(227)
    九 释深师等僧医(227)
    十 全元起(228)
    十一 王显(228)
    十二 诸该(228)
    十三 周檐(229)
    十四 羊欣(229)
    十五 秦承祖(229)
    十六 王微(229)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229)
    一 《本草经集注》(229)
    二 专科类本草(231)
    三 图谱类本草(231)
    四 采药和种植类本草(231)
    五 炮制类本草(231)
    六 本草音义及其他(232)
    第五节 病因学和诊断学的发展(232)
    一 病因学的发展(232)
    二 诊断技术的发展(233)
    第六节 针灸学的发展(233)
    第七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234)
    一 内科(234)
    二 外科(235)
    三 妇产科(236)
    四 儿科(237)
    五 五官科(2?8)
    第八节 医事制度(239)
    第八章 隋唐医学(240)
    第一节 隋唐医学发展的基本特征(241)
    一 佛教医学的渗入(241)
    二 大型医书的编撰(241)
    三 医学经典的注释(242)
    四 注意专病的研究(242)
    五 兴办医学教育(243)
    第二节 著名医家与著作(243)
    一 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243)
    二 孙思递与《千金方》(246)
    三 王焘与《外台秘要》(250)
    四 咎殷与《产宝》(252)
    五 甄权与《明堂人形图)》(253)
    六 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254)
    七 王冰与《黄帝内经素问》(255)
    八 商道人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57)
    九 张文仲(258)
    第三节 本草学的发展(259)
    一 官修本草(259)
    二 图谱的编撰(260)
    三 食疗类本草(260)
    四 海外药物专著(260)
    五 《本草拾遗》(261)
    第四节 医学理论和诊断技术的发展(261)
    一 医学理论(261)
    二 诊断技术(263)
    第五节 针灸学的发展(264)
    一 针灸图谱(264)
    二 针灸专著(265)
    三 针灸临床(266)
    第六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267)
    一 内科(267)
    二 外伤科(270)
    三 妇产科(272)
    四 儿科(274)
    五 五 官科及口腔科(276)
    六 按摩科(279)
    第七节 医事制度(280)
    一 尚药局(281)
    二 药藏局(281)
    三 太医署(282)
    四 地方医事机构(283)
    第九章 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284)
    第一节 藏医学的理论(285)
    一 生理学说(286)
    二 解剖和胚胎学说(286)
    三 人体类型学说(287)
    四 病因学说(287)
    五 藏医学的诊断治疗方法(288)
    第二节 月王药诊(289)
    第三节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与《四部医典》(290)
    一 生平简述(290)
    二 《四 部医典》(290)
    第四篇 宋金元时期
    第十章国家与医学(295)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医学发展总脉络(295)
    一 宋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295)
    二 宋金元医学发展的总脉络(295)
    第二节 北宋时医书的搜集整理与校勘出版(297)
    一 政府对医籍的搜求与整理(297)
    二 官修医方书的编辑与颁行(298)
    三 校正医书局的业绩(300)
    第三节 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302)
    一 医事制度与官方医药机构(302)
    二 医学人才的选拔(304)
    三 医学校与医学教育(305)
    第四节 司法检验(308)
    一 检验的源流与特点(308)
    二 宋慈与《洗冤集录》(309)
    第十一章 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技术的发展(312)
    第一节 《伤寒论》研究与运气学说的兴起(312)
    一 张仲景医书的校定(312)
    二 北宋时《伤寒论》的早期研究者(313)
    三 宋金元《伤寒论》研究大家述要(314)
    第二节 运气学说的兴盛(317)
    一 运气学说的源起(317)
    二 北宋后期运气的倡行(318)
    三 《素问》运气七篇 对金元医学的影响(319)
    第三节 诊断学(321)
    一 《脉诀》的流行与批判(321)
    二 西原脉派的形成及其影响(326)
    三 舌诊的首次总结(328)
    第四节 临床医学的主要进展(329)
    一 儿科与《小儿药证直诀》(329)
    二 妇产科与《妇人大全良方》(331)
    三 外科与骨伤科(333)
    第十二章 本草学的总结与发展(336)
    第一节 《开宝本草》的出版及其意义(336)
    第二节 《嘉站本草》与《本草图经》的功绩(337)
    第三节 《证类本草》的编篡及其影响(339)
    第十三章 学风的变迁与学派的建立(342)
    第一节 南宋时的医学易简之风与局方医学(342)
    一 南宋医学易简之风面面观(342)
    二 《和剂局方》与局方医学(346)
    第二节 金元之际北方医学的门户之争(348)
    一 医学争鸣的社会背景(348)
    二 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349)
    第三节 元代医理探讨之风的扩展(353)
    一 宋、金元对峙时南北医学的隔绝(353)
    二 中原医学南渐的进程(354)
    三 朱丹溪滋阴论及其影响(355)
    第十五章 民族医学的发展与交流(358)
    第一节 辽金元时期民族医学发展简况(358)
    第二节 《饮膳正要》(359)
    第三节 《回回药方》(360)
    第五篇 明清时期
    第十四章 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365)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医学发展总脉络(365)
    一 历史背景(365)
    二 医学发展的总脉络(366)
    第二节 学派的传承、论争与影响(368)
    一 丹溪之学的盛行与滥用苦寒之风(368)
    二 明代温补学派的兴起与影响(369)
    三 温病学的兴盛与发展(378)
    第三节 经典医籍的研究和阐发(383)
    一 尊经复古之风的兴起(383)
    二 《内经》等经典的注释与研究(384)
    三 《伤寒论》的注释与研究(386)
    第四节 医药文献的编篡(390)
    一 类书、全书与丛书的编篡(390)
    二 普及性书籍的流布(393)
    三 医案的兴盛与杂志的滥筋(395)
    第十六章 本草学(398)
    第一节 明代本草书的主要类型与成就(398)
    一 明代前中期的主要本草著作(398)
    二 《本草纲目》及明代后期本草著作(400)
    第二节 《本草纲目》的后续性本草著作(405)
    一节 寨改编类气(405)
    二 拾遗补缺类(406)
    第三节 清代临床药学中的尊经思潮(407)
    第十七章 临床医学(411)
    第一节 内科名称的确立及有关的医家(411)
    第一节 内科名称的确立及有关的图家(411)
    第二节 外科的疗技术与理论(412)
    第三节 骨伤科(414)
    第四节 《理渝骈文》与外治法(414)
    第五节 儿科与人痘接种(415)
    一 儿科的发展简况(415)
    二 人痘接种术的发展(416)
    第六节 妇产科(418)
    第七节 针灸科(419)
    第八节 眼科及口齿科(420)
    第十八章 西洋医学传人及其影响(423)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西洋医学传人(423)
    第二节 清末传教士的医疗活动(424)
    第三节 西洋医书的译述(425)
    第四节 清末的西医教育与早期西医人才(426)
    第五节 西洋医学传人对国人的影响(427)
    第六篇 中外医学交流
    第十九章 中朝医学交流(433)
    第二十章 中越医学交流(439)
    第二十一章 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医药交流(442)
    第一节 唐代及以前(442
    第二节 宋元时期(443)
    第三节 明代(444)
    第四节 清代至20世纪中期(445)
    第二十二章 中日医学交流(447)
    第一节 中国医学传日(447)
    第二节 日本的汉方医学(449)
    第三节 日本医学对中国的影响(450)
    第二十三章 中印医学交流(452)
    第一节 印理论对中医的影响(453)
    第二节 印医方药在中国的传播(455)
    第三节 酸科的传播(457)
    第四节 佛教文化的种种在影响(458)
    第五节 对印度医学的影响(458)
    第二十四章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医学交流(461)
    第二十五章 中国与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医学交流(469)
    第一节 元代以前中欧医学交流(469)
    第二节 明至需代中期西洋医学在中国立足(472)
    一 明代来华传教土及其介绍的图药知识(472)
    二 清代中期(1840)以前来华的传教医生及其医疗活动(475)
    三 牛痘术的传华及迅速传播(477)
    四 早期西洋医学机构的介绍和建立(478)
    五 中医学文献中反映的西方医学知识(478)
    第三节 近代西洋医学的大量传人与在中国的发展(480)
    一 欧美传教士医生医疗活动的广泛开展(480)
    二 西医教育的建立和发展(483)
    三 编译西医学著作,加速西医学传播(487)
    第二十六章 中国传统医学外传欧美(490)
    索引(498)
    后记(513)
    总跋(514)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