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环境安全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书号:9787030454812
    作者:《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大16
  • 页数:903
    字数:167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398.00元
    售价: ¥314.42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共同组成的编写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共有18位领衔专家、96名首席作者、442名贡献作者组成的编写专家组参与了评估报告的编写.这是中国第三次组织编写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本书内容包括 “气候变化的事实、归因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 “政策、行动及国际合作”5个部分,共42章.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满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需求为目标,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反映中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果.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引言
    决策者摘要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主要结论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的事实、归因和未来趋势
    第一章 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3
    摘要3
    1.1表征气候变化的指标4
    1.2全球气候变化特征6
    1.3中国气候变化特征10
    1.4古气候变化特征19
    1.5近15年来气候变暖趋缓问题23
    参考文献25
    第二章 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29
    摘要29
    2.1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9
    2.2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30
    2.3自然的强迫因子在地球气候演变中的作用34
    2.4气候系统内部因子的作用38
    参考文献44
    第三章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气候变化效应51
    摘要51
    3.1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主要成果52
    3.2温室效应的增暖作用以及二氧化碳与温度的关系65
    3.3气溶胶对温度、降水、环流变化的影响与机理66
    3.4辐射强迫与全球能量平衡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78
    参考文献83
    第四章 区域气候模态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93
    摘要93
    4.1主要区域气候模态93
    4.2近百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101
    4.3近2000年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110
    参考文献111
    第五章 全球水循环与区域气候异常117
    摘要117
    5.1热带海洋G水循环关系及其对全球水分平衡的作用117
    5.2全球和区域水循环变化124
    5.3冰冻圈水循环及其作用139
    5.4大气环流的作用及其对区域异常的影响143
    参考文献145
    第六章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作用151
    摘要151
    6.1海洋影响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主要机理和过程151
    6.2海洋对碳循环的影响168
    6.3海洋酸化173
    6.4海平面上升177
    参考文献181
    第七章 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92
    摘要192
    7.1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与脆弱性192
    7.2不稳定现象与临界点的估算198
    7.3生态系统碳汇和碳源的未来预测与可能机理202
    参考文献208
    第八章 气候系统模式评估与气候变化预估213
    摘要213
    8.1气候系统模式发展概况213
    8.2近百年气候模拟评估216
    8.3全球和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220
    8.4近期(20~30年)气候变化预测225
    8.52℃阈值问题229
    8.6极端气候事件231
    8.7ENSO事件变化及其影响235
    8.8区域降尺度方法应用237
    参考文献240
    第九章 亚洲季风的变化、影响及其趋势246
    摘要246
    9.1近100年亚洲季风变化的事实与原因246
    9.2古季风变化对过去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250
    9.3青藏高原的作用253
    9.4亚洲季风预测及其对亚洲及中国气候演变和格局影响258
    参考文献264
    第十章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评估方法和应用275
    摘要275
    10.1气候变化不确定性评估的方法和应用275
    10.2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及认知水平276
    10.3气候预测和预估的不确定性分析279
    10.4降低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主要途径281
    10.5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285
    参考文献285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第十一章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领域、情景构建和评估方法289
    摘要289
    11.1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主要领域和差距289
    11.2社会经济情景构建及排放路径292
    11.3中国气候变化情景295
    11.4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工具298
    参考文献300
    第十二章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301
    摘要301
    12.1本领域的评价范围和关键问题301
    12.2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301
    12.3预计的影响304
    12.4与其他系统的关联307
    12.5适应对策309
    12.6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310
    参考文献311
    第十三章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与适应317
    摘要317
    13.1本领域的评估内容和关键问题317
    13.2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317
    13.3预计的影响325
    13.4适应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影响的对策328
    13.5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330
    参考文献331
    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及近海资源环境的影响333
    摘要333
    14.1本领域的评估范围和关键问题333
    14.2观测到的海岸带及近海变化及其影响333
    14.3预计的影响341
    14.4适应选择与对策建议344
    14.5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346
    参考文献348
    第十五章 气候变化对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应352
    摘要352
    15.1本领域的评估范围和关键问题352
    15.2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52
    15.3预计的影响361
    15.4与其他部门的交互作用363
    15.5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66
    15.6适应对策367
    15.7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368
    参考文献369
    第十六章 气候变化对冰冻圈环境的影响375
    摘要375
    16.1本领域的评估范围和关键问题375
    16.2观测到的冰冻圈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76
    16.3预计的影响383
    16.4适应选择与对策建议386
    16.5研究差距和优化领域387
    参考文献388
    第十七章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394
    摘要394
    17.1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评估394
    17.2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12
    17.3气候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416
    参考文献424
    第十八章 气候变化对区域的影响与适应430
    摘要430
    18.1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31
    18.2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34
    18.3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37
    18.4气候变化对华中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41
    18.5气候变化对华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45
    18.6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49
    18.7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与适应453
    参考文献457
    第十九章 气候变化适应技术461
    摘要461
    19.1部门(或领域)适应技术461
    19.2区域适应技术466
    19.3适应措施和适应技术的成效分析470
    参考文献475
    第二十章 气候变化影响综合分析与中国适应策略478
    摘要478
    20.1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领域影响478
    20.2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区域影响478
    20.3中国气候变化影响利弊分析478
    20.4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已经采用技术措施492
    20.5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选择495
    20.6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496
    参考文献499
    第三部分减缓气候变化
    第二十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505
    摘要505
    21.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505
    21.2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507
    21.3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10
    参考文献513
    第二十二章 世界与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515
    摘要515
    22.1世界主要国家和集团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与现状515
    22.2附件一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减限排目标分析520
    22.3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与特点522
    22.4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效524
    参考文献528
    第二十三章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分析529
    摘要529
    23.1“十一五”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分析529
    23.2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对碳减排的影响531
    23.3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碳转移排放分析533
    参考文献535
    第二十四章 能源供应部门减排技术评价537
    摘要537
    24.1清洁煤发电技术537
    24.2煤化工技术540
    24.3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NGCC)541
    24.4非常规天然气541
    24.5可再生能源543
    24.6核能技术551
    24.7减排潜力及成本分析555
    参考文献556
    第二十五章 中国能源终端利用部门减排技术评价558
    摘要558
    25.1工业部门558
    25.2交通运输部门566
    25.3建筑部门574
    参考文献580
    第二十六章 中国工业生产过程中减排技术评价582
    摘要582
    26.1工业生产过程CO2的减排技术评价582
    26.2工业过程中N2O的减排技术评价586
    26.3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氟气体的减排技术评价590
    26.4小结597
    参考文献598
    第二十七章 中国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减排增汇技术评估599
    摘要599
    27.1种植业减排技术与措施评价599
    27.2家禽养殖业减排技术与措施评价605
    27.3农田土壤和草地固碳技术与措施评估608
    27.4林业减排增汇技术与措施评估611
    27.5湿地保护和恢复615
    27.6农林业减排增汇障碍与对策616
    参考文献617
    第二十八章 地球环境工程622
    摘要622
    28.1CO2捕集和封存(CCS)技术622
    28.2CO2利用技术625
    28.3海洋工程626
    28.4太阳辐射管理技术629
    28.5对地球环境工程的争论和前景632
    参考文献632
    第二十九章 减缓碳排放的综合评价635
    摘要635
    29.1“十一五”“十二五”节能减碳成效评价635
    29.22020年40%~45%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评价639
    29.3中国未来碳排放趋势分析642
    参考文献648
    第三十章 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的对策650
    摘要650
    30.1提高整个社会对低碳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650
    30.2中国能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战略要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创新的思路651
    30.3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逐渐形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方式652
    30.4研究制定CO2排放峰值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形成促进低碳发展的“倒逼”机制652
    30.5明确低碳发展在国家和地区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制定相应战略规划,加强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653
    参考文献653
    第四部分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
    第三十一章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657
    摘要657
    31.1评估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的模型方法及其发展运用658
    31.2气候长期趋势与波动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估661
    31.3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估665
    31.4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评估668
    31.5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671
    参考文献674
    第三十二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680
    摘要680
    32.1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680
    32.2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688
    参考文献693
    第三十三章 应对气候变化机遇和可行性698
    摘要698
    33.1中国古代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启示698
    33.2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潮流700
    33.3生态文明建设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704
    33.4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708
    33.5抓住机遇,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714
    参考文献715
    第三十四章 气候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719
    摘要719
    34.1气候灾害与社会经济系统720
    34.2气候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方法725
    34.3气候灾害风险防范与方法728
    参考文献733
    第三十五章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736
    摘要736
    35.1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736
    35.2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社会经济影响739
    35.3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社会经济影响742
    35.4应对国际合作资金机制的社会经济影响747
    35.5国际技术合作机制的社会经济影响750
    35.6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对中国的影响总结755
    参考文献756
    第三十六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战略760
    摘要760
    36.1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期与中国角色调整760
    36.2将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765
    36.3中国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向768
    参考文献771
    第五部分政策、行动及国际合作
    第三十七章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与相关行动777
    摘要777
    37.1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研究进展777
    37.2各国主要气候政策与行动785
    37.3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制定过程792
    参考文献798
    第三十八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探索与战略选择801
    摘要801
    38.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运作体系与机制801
    38.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理论探索及进展805
    38.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813
    参考文献814
    第三十九章 减缓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817
    摘要817
    39.1国家温室气体及能源消费控制目标817
    39.2减缓气候变化重点领域的相关规划819
    39.3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激励政策823
    39.4主要领域的减缓气候变化效果830
    39.5减缓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综合评估与比较836
    参考文献838
    第四十章 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839
    摘要839
    40.1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特色及其评估意义839
    40.2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与评估方法840
    40.3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及其评估845
    40.4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建议856
    参考文献857
    第四十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支撑政策及行动859
    摘要859
    41.1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政策及行动859
    41.2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及行动864
    41.3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宣传与公众参与868
    41.4应对气候变化的试点示范政策和行动措施873
    参考文献877
    第四十二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879
    摘要879
    42.1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础880
    42.2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政策和行动评述886
    42.3新形势下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战略选择893
    参考文献899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