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工程技术 > 材料工程 > 纳米科技创新方法研究

浏览历史

纳米科技创新方法研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纳米科技创新方法研究
  • 书号:9787030333209
    作者:王琛 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B5
  • 页数:384
    字数:48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3-16
  • 所属分类:TB3 工程材料学
  • 定价: ¥88.00元
    售价: ¥69.5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归纳总结纳米科学研究中的创新科学方法及思想,分析纳米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阐述先进的纳米科学测量仪器和技术手段,论述纳米科学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与互相促进。重点论述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学、自组装方法、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单分子科学、分子影像技术、聚焦电子束/聚焦离子束技术、纳米刻蚀技术、纳米标准及理论计算方法等,并探讨了其发展的根源、创新思维及未来的发展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医学等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纳米科学与技术相关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第一篇 绪论

    第1章 纳米科技研究方法

    1.1 科学方法研究

    1.1.1 关于科学方法

    1.1.2 科学方法的分类

    1.1.3 科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1.1.4 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

    1.1.5 研究科学方法的意义

    1.2 科技发展的新时代

    1.2.1 科学发展的变革时期

    1.2.2 科技发展的机遇

    1.3 科技面临的新问题

    1.3.1 原子团特性

    1.3.2 量子效应

    1.3.3 尺寸效应

    1.3.4 维数效应

    1.3.5 相位相干

    1.3.6 单电子行为

    1.3.7 量子比特

    1.3.8 多场调控

    1.4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1.4.1 纳米结构的复杂性

    1.4.2 多尺度与界面

    1.4.3 大学科交叉

    1.5 纳米科技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1.5.1 NBIC汇聚技术

    1.5.2 分子电子学的难题

    1.5.3 生物电子学

    1.5.4 智能电路与人造物种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纳米材料制备篇

    第2章 纳米材料的液相制备方法

    2.1 烧杯中的化学

    2.2 水相合成

    2.2.1 半导体纳米粒子

    2.2.2 贵金属纳米粒子

    2.2.3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2.2.4 磁性纳米材料

    2.3 有机相合成

    2.3.1 半导体纳米材料

    2.3.2 贵金属纳米材料

    2.3.3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2.3.4 磁性纳米材料

    2.4 界面合成

    参考文献

    第3章 一维纳米材料的气相合成

    3.1 气相合成方法的分类

    3.2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碳纳米管

    3.2.1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碳纳米管研究中的应用

    3.2.2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碳纳米管的实验装置及条件

    3.2.3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碳纳米管机理研究

    3.2.4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3.2.5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单壁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3.3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纳米线

    3.3.1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纳米线研究中的应用

    3.3.2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氧化锌纳米线研究中的应用

    3.3.3 氧化锌纳米线的生长机理

    3.3.4 氧化锌纳米线的性能及应用

    3.4 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在纳米器件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自组装方法和技术

    4.1 自组装的驱动力——非共价作用

    4.1.1 静电作用

    4.1.2 范德华力

    4.1.3 氢键

    4.1.4 π-π堆积作用

    4.1.5 疏水作用

    4.2 分子和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4.2.1 两亲性组装单元的自组装

    4.2.2 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4.2.3 手性超分子组装

    4.2.4 多尺度、多级次组装

    4.3 分子和纳米粒子受限环境中的组装

    4.3.1 气/液界面的自组装

    4.3.2 固/液界面的自组装

    4.3.3 图案化组装

    4.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纳米表征技术篇

    第5章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

    5.1 扫描隧道显微镜

    5.1.1 工作原理

    5.1.2 结构分辨率

    5.1.3 扫描隧道谱

    5.2 原子力显微镜

    5.2.1 工作原理

    5.2.2 结构分辨率

    5.2.3 单分子力谱

    5.3 静电力显微镜

    5.3.1 静电力显微镜工作原理

    5.3.2 静电力显微镜的应用

    5.4 磁力显微镜

    5.4.1 磁力显微镜工作原理

    5.4.2 磁力显微镜的应用

    5.5 SPM操纵与加工

    5.5.1 原子/分子操纵

    5.5.2 加工和刻蚀

    参考文献

    第6章 单分子和单粒子检测技术

    6.1 单分子研究方法

    6.1.1 单分子的扫描隧道显微研究

    6.1.2 基于原子力显微技术的单分子研究

    6.1.3 平面电极隧道结技术

    6.2 单个纳米结构的电、磁、热、光学性质测量

    6.2.1 纳米材料的电学性质

    6.2.2 纳米材料的磁学性质

    6.2.3 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

    6.2.4 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

    参考文献

    第7章 分子影像技术

    7.1 分子影像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7.1.1 分子影像学的概念、任务与特点

    7.1.2 分子影像探针

    7.1.3 分子影像信号放大技术

    7.1.4 分子影像设备及其相关技术

    7.2 超声分子影像技术

    7.2.1 超声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

    7.2.2 超声分子影像设备

    7.2.3 超声分子影像造影剂

    7.3 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

    7.3.1 磁共振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

    7.3.2 磁共振分子影像设备

    7.3.3 磁共振分子影像探针

    7.4 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

    7.4.1 核医学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

    7.4.2 核医学分子影像设备

    7.4.3 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

    7.5 光学分子影像技术

    7.5.1 光学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

    7.5.2 光学分子影像设备

    7.5.3 光学分子影像探针

    7.6 多模式分子影像技术

    7.6.1 多模式分子影像设备

    7.6.2 多模式分子影像探针

    7.7 基于分子影像的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7.7.1 分子影像探针携带药物

    7.7.2 分子影像药物治疗评估

    7.7.3 分子影像药物筛选

    7.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纳米标准与计量

    8.1 纳米技术标准化

    8.1.1 纳米技术领域名词术语的标准化

    8.1.2 纳米测量与表征标准化

    8.1.3 纳米环境、健康与安全

    8.2 纳米标准物质与标准样品

    8.2.1 纳米尺度基本几何量的标准物质

    8.2.2 纳米材料与性能标准物质/样品

    8.3 纳米计量研究

    8.3.1 纳米几何量标准物质特性量值的计量定值

    8.3.2 纳米计量仪器

    8.3.3 其他纳米计量

    参考文献

    第四篇 纳米加工与器件篇

    第9章 传统纳米加工技术

    9.1 聚焦电子束方法

    9.1.1 聚焦电子束的产生和操控——电子光学

    9.1.2 电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9.1.3 聚焦电子束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9.2 聚焦离子束方法

    9.2.1 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9.2.2 离子束聚焦的基本原理

    9.2.3 聚焦离子束系统的基本结构

    9.2.4 聚焦离子束系统的组成

    9.2.5 聚焦离子束方法在纳米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特色纳米加工技术

    10.1 微接触印刷技术

    10.1.1 微接触印刷技术简介

    10.1.2 微接触印刷技术的各种变体

    10.1.3 微接触印刷技术的应用

    10.2 纳米压印技术

    10.2.1 纳米压印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10.2.2 纳米压印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

    10.2.3 纳米压印模式的发展

    10.2.4 纳米压印技术的应用

    10.3 浸蘸笔纳米印刷技术

    10.3.1 DPN技术的组成部分

    10.3.2 DPN技术的发展

    10.3.3 DPN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1章 多光子超衍射三维纳米加工技术

    11.1 多光子超衍射纳米加工基本原理

    11.1.1 多光子吸收过程的物理效应

    11.1.2 多光子超衍射纳米加工中的材料设计

    11.2 多光子超衍射纳米加工技术

    11.2.1 多光子超衍射纳米加工系统与方法

    11.2.2 多光子加工分辨率

    11.2.3 多焦点并行加工技术

    11.3 多光子超衍射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

    11.3.1 微尺度光子学器件

    11.3.2 微机械与微流控

    11.3.3 功能材料的多光子微/纳加工

    11.4 多光子超衍射三维纳米加工技术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1.4.1 多光子超衍射三维纳米加工物理机制与新原理发现

    11.4.2 多光子超衍射三维纳米加工材料扩展与功能化

    11.4.3 多光子超衍射三维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

    11.4.4 微/纳结构的大面积快速制备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五篇 纳米尺度的理论方法篇

    第12章 纳米结构的理论模拟方法

    12.1 纳米体系电子结构

    12.2 理论建模——光学性质

    12.2.1 金属/介电材料光学性质简介

    12.2.2 半导体材料光学性质简介

    12.3 理论建模——输运性质

    12.3.1 稳态输运理论

    12.3.2 含时输运:Tien-Gorden方法

    12.4 数值模拟方法

    12.4.1 打靶法

    12.4.2 Hartree方法与Hartree-Fock方法

    12.4.3 密度泛函理论

    12.4.4 分子动力学

    12.4.5 有限时域差分方法

    12.5 小结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