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科技史 >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
  • 书号:9787030061584
    作者:卢嘉锡总主编;李家治 分册主编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493
    字数:743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10-01
  • 所属分类:N09 自然科学史
  • 定价: ¥158.00元
    售价: ¥126.40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论述中国长达万年的陶瓷科学技术史专著。
  重点根据近代对我国陶瓷的考古发现和科技研究结果讨论其工艺发展,总结其科技成就和对世界陶瓷发展的影响。书中着重阐述了中国名窑胎釉的物理化学基础、形成机理及烧制工艺的进步历程。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论——中国陶瓷科学技术史的五个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 (1)
    第一节 五个里程碑 (1)
    一 第一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 (1)
    二 第二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3)
    三 第三个里程碑——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 (4)
    四 第四个里程碑——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5)
    五 第五个里程碑——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 (6)
    第二节 三大技术突破 (9)
    一 原料的选择和精制 (9)
    二 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 (10)
    三 釉的形成和发展 (11)
    第三节 中国陶瓷科技成就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13)
    一 陶器出现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13)
    二 瓷器发明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14)
    第二章 水火土相合的第一产物——中国古代的前期陶器 (17)
    第一节 陶器起源的探讨 (17)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 (18)
    一 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19)
    二 烧制工艺 (27)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 (30)
    一 化学组成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31)
    二 成型、装饰和器型 (43)
    三 烧制工艺 (48)
    第四节 商、周至西汉时期的陶器 (53)
    一 化学组成、原料及显微结构 (55)
    二 成型工艺及装饰 (61)
    三 烧制工艺 (63)
    第三章 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出现 (69)
    第一节 印纹硬陶的出现 (70)
    一 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70)
    二 成型、器型和装饰 (80)
    三 烧制工艺 (82)
    第二节 原始瓷的形成和发展 (86)
    一 原始瓷胎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86)
    二 原始瓷釉的形成及其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94)
    三 成型、装饰、施釉和烧成 (104)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烧制地区 (107)
    一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承前启后作用 (107)
    二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烧制地区的讨论 (109)
    第四章 瓷器的出现——越窑及南方早期诸窑的青釉瓷 (114)
    第一节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成功 (115)
    一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 (116)
    二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工艺 (126)
    三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131)
    四 越窑青釉瓷的造型和装饰 (134)
    五 越窑青釉瓷的兴衰 (135)
    第二节 浙江诸窑青釉瓷 (137)
    一 瓯窑青釉瓷 (137)
    二 婺州窑青釉瓷 (138)
    第三节 南方诸窑青釉瓷 (139)
    一 湖南岳州窑(湘阴窑)青釉瓷 (129)
    二 江西洪州窑青釉瓷 (140)
    三 四川邛崃窑青釉瓷 (141)
    四 广东新会窑青釉瓷 (142)
    第五章 北方白釉瓷的出现——邢、巩、定诸窑白釉瓷 (143)
    第一节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及其烧制地区 (144)
    一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 (144)
    二 白釉瓷的烧制地区 (145)
    第二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胎釉的化学组成及原料 (147)
    一 邢、巩、定窑附近的制瓷原料 (148)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变化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151)
    第三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烧制技术及其窑炉和窑具 (166)
    一 邢、巩、定窑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 (167)
    二 邢、巩、定窑的窑炉和窑具 (168)
    第四节 邢、巩、定窑自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172)
    一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 (172)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有关物理性能 (175)
    第五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器型和装饰特色 (176)
    一 器型 (176)
    二 装饰 (177)
    第六节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及其兴衰 (179)
    一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 (179)
    二 邢、巩、定窑的兴衰 (179)
    第六章 黑釉瓷的出现和发展——独树一帜的建窑黑釉瓷 (182)
    笫一节 黑釉瓷的起源及其发展 (182)
    一 施釉陶瓷的“两极”分化 (182)
    二 黑釉瓷的地理分布 (183)
    第二节 建窑黑釉瓷的历史发展及其工艺技术的成就 (185)
    一 建茶与建盏 (186)
    二 从饮茶发展到斗茶 (187)
    第三节 建盏的品种 (189)
    第四节 建盏的生产工艺 (196)
    一 建盏的器形 (197)
    二 建盏的烧制工艺 (200)
    第五节 建盏的技术特征 (203)
    一 建盏的化学组成 (203)
    二 建盏胎的技术性质 (217)
    三 建盏胎的结构 (217)
    四 釉的结构和毫纹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 (219)
    第六节 建盏的影响和盛衰 (222)
    一 建盏对其他黑釉瓷的影响 (222)
    二 建盏的盛衰 (226)
    第七章 另辟蹊径——吉州黑釉瓷及其他各地的黑釉瓷 (228)
    第一节 吉州窑的历史渊源 (228)
    第二节 吉州窑的品种 (230)
    第三节 吉州黑釉瓷的技法及其品种 (231)
    第四节 吉州黑釉瓷的陶瓷物理化学本质 (238)
    第五节 吉州木叶天目盏 (241)
    第六节 南北方诸窑的黑釉瓷 (244)
    第八章 北方青釉瓷的出现和发展——耀州窑,汝窑、北宋官窑及哥窑青釉瓷 (258)
    第一节 耀州窑青釉瓷 (259)
    一 耀州窑制瓷原料及制备 (259)
    二 耀州窑青釉瓷的成型和装饰 (261)
    三 耀州窑青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特征 (264)
    四 耀州窑青釉瓷的烧成工艺 (265)
    第二节 汝窑青釉瓷 (270)
    一 汝窑青釉瓷用原料 (272)
    二 汝窑青釉瓷的胎、釉特征和显微结构 (273)
    第三节 北宋官窑和哥窑青釉瓷 (277)
    一 北宋官窑的存在 (277)
    二 北宋官窑青釉瓷的复制验证 (278)
    三 哥窑的类型和产地 (279)
    四 哥窑青釉瓷的显微结构特征 (284)
    第九章 南方青釉瓷的成熟和兴盛——龙泉窑及南宋官窑青釉瓷 (286)
    第一节 龙泉窑青釉瓷 (286)
    一 龙泉窑的历史沿革和窑址分布 (286)
    二 龙泉青瓷原料 (289)
    三 历代龙泉青釉瓷的胎和釉 (295)
    四 龙泉青釉瓷的装饰和造型 (302)
    五 历代龙泉的龙窑和烧成技术 (304)
    第二节 南宋官窑青瓷 (306)
    一 南宋官窑的历史沿革 (307)
    二 南宋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 (308)
    第十章 南方白釉瓷的兴起——景德镇窑和德化窑白釉瓷 (313)
    第一节 景德镇窑白釉瓷 (313)
    一 景德镇烧制白釉瓷的起始年代 (313)
    二 景德镇的制瓷原料 (316)
    三 景德镇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325)
    四 景德镇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341)
    第二节 德化窑白釉瓷 (350)
    一 德化烧制白釉瓷的历史 (351)
    二 德化白釉瓷的原料及胎釉的化学组成 (351)
    三 德化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358)
    第十一章 瓷釉装饰的创新和突破——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色釉瓷 (364)
    第一节 青花釉下彩瓷的兴起和发展 (365)
    一 唐青花的发现、技术特点和装饰 (365)
    二 宋青花的来历和胎、釉及颜料特征 (369)
    三 元青花瓷的发展 (370)
    四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375)
    五 清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381)
    六 历代青花瓷的显色与结构特征 (383)
    第二节 釉里红釉下彩瓷的开端和演变 (386)
    第三节 高温色釉的创新 (388)
    一 姹紫嫣红的铜红釉 (388)
    二 深沉古朴的钴蓝釉 (391)
    三 五光十色的窑变花釉瓷 (392)
    四 仿汝、官、哥、钧名窑釉瓷和其他釉瓷 (392)
    第十二章 釉下彩与划、刻、彩并举的民间窑系——长沙窑和磁州窑系 (394)
    第一节 釉下多彩装饰的长沙窑系风格瓷器 (394)
    第二节 磁州窑陶瓷 (399)
    一 磁州窑发展的物质基础 (400)
    二 磁州窑原料处理、成型和烧成工艺 (402)
    三 磁州窑瓷胎和釉的化学组成、特征和装饰 (403)
    第三节 鹤壁集和扒村诸窑陶瓷 (409)
    第四节 山西、山东和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411)
    一 山西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白釉瓷 (411)
    二 山东、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413)
    第五节 耀州窑和吉州窑的磁州窑型装饰瓷 (415)
    第十三章 乳光釉瓷的萌芽、成熟和发展——钧釉瓷 (416)
    第一节 钧釉瓷的萌芽——西周釉陶上的乳光斑 (418)
    第二节 乳光釉瓷的登场——梁、唐怀安窑的乳光青瓷 (419)
    第三节 唐代钧釉瓷(唐钧、唐代花瓷) (422)
    第四节 河南钧釉瓷 (425)
    第五节 唐代以来由液相分离所产生的乳浊釉瓷和类钧釉瓷 (432)
    一 长沙窑乳浊釉瓷 (432)
    二 婺州窑乳浊釉瓷 (434)
    三 处州窑乳光釉瓷 (437)
    第六节 仿钧釉瓷及其在技术上的发展 (439)
    一 宜均 (439)
    二 广均 (442)
    三 景德镇仿钧 (443)
    四 景德镇的炉均 (444)
    五 乳光釉的物理化学基础 (445)
    第十四章 陶器工艺的继承和创新——宜兴紫砂陶器 (448)
    第一节 紫砂茗壶的起源与陶艺的发展 (449)
    第二节 紫砂陶器的技术发展 (456)
    一 宜兴紫砂陶器所用的泥料 (457)
    二 紫砂陶器的成型工艺 (460)
    三 紫砂陶器的装饰方法 (461)
    第十五章 光彩夺目的富铅釉和彩——三彩陶器、低温色釉和彩 (464)
    第一节 绿釉陶和三彩釉陶 (465)
    一 绿釉陶 (465)
    二 三彩釉陶 (467)
    第二节 琉璃 (472)
    第三节 法华彩釉 (473)
    第四节 素三彩釉 (475)
    第五节 炉钧釉 (477)
    第六节 釉上彩 (477)
    一 明代斗彩和五彩 (477)
    第七节 低温釉、彩发展形成的体系 (485)
    参考文献 (487)
    主要人名索引 (489)
    主要书名索引 (491)
    总跋 (492)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